西医把身体能量来源大致细分为糖类,蛋白质,和脂类等,当物质生活日渐丰盈的这几十年瘦也随着成了健康的代名词。
各种花式原因分析,药物食物,运动类型简化为减脂。仿佛平时胡吃海塞放进体内的都是被转化成脂肪囤积影响美观,美食那么多,不吃是不可能的,想瘦也是要的,把脂肪消耗掉就好了。
热量差看似科学却有没有可能是物理定律在生物世界的滥用。这些脂肪如果真的是能量,那我们是不是越胖就是越有力量呢?当然不是,因为随着超重身体存在的慢性病就有可能越多。
第一,脂肪不是纯粹的能量,也不是通过努力运动就代谢出体外。很多成分是人体不需要又无力排出的垃圾。
为什么吃到撑还是想吃?
对高热量食物诸如油炸类糖类的嗜好是基因遗留问题,毕竟在长达上万年的时间人类都是经常饿肚子的。遇到好吃的使劲占有是本能,可是在这个物质丰富的现实世界若让本能支配就是失败了。
有了宝宝之后从吃母乳到吃辅食和现在一起吃,我发现,他即使遇到自己特别爱吃的,一旦不想吃就再也不会取。没有定量喂养过也没有强制把他碗里的饭吃完,孩子是没有一直吃个不停的。
自己小时候家庭比较贫困,碗里不吃完是不可能的,浪费粮食是可耻的,不喜欢吃某些食物就是挑食,遇到自己喜欢的也从来没有吃过尽兴。一直到大学毕业之前瘦但是多病,几乎每个月都有感冒,秋冬季一场大型咳嗽,生活费勉强够花还要贴一部分在看病上。
和食物的关系一直很拧巴。
工作后有了可支配收入的那一年多胖了快二十几斤。遇到喜欢的拼命吃,还会买大堆零食和饮料,第一次发现自己胃口如此好。来到南方发现地铁里都是瘦小漂亮的妹子,大只的自己被学生后来形容的像熊一样。努力节制自己食欲,拼命跑步郑多燕之类,一度恐怖到不吃晚饭,还是瘦了一些,可是脸色一直很不好也没有很平静。
第二,食物在我们经常焦虑和压力大的时候很容易变成填补缺口的东西,特别是深层的不被爱更容易让食物成为一种补偿。减脂更多是心理战。
很多人应该都有被各种限制食物的经历,父母一般都是按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安排饮食,加上勤俭节约的思想从小吃饭就不是愉快的经历。在学校甚至为了挤出来一点时间学习都是比谁吃饭更快,吃饭不是享受,而是为了填饱肚子避免饥饿的感觉。所以更容易在能选择的时候不知所措或者拼命占有。
挑选自己喜欢的食材,健康烹饪,细嚼慢咽去补充身体所需。如果做到了这点,即使不怎么运动也可以瘦下来,前提是真正的爱自己,不是为了避免浪费或者敷衍吃饭而使劲塞食物进入。
运动是一定有好处的,当然肯定没有健身专家夸大的那么厉害。
血液流速增快是垃圾排出的重要条件,各种运动都可以,不受伤即可。每周三四次就够了,天天练反倒是过犹不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