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如是,则虽艰难之时,终得无咎也。且如君心蔽于荒乐,唯其蔽也故尔,虽力诋其荒乐之非,如其不省何?必于所不蔽之事,推而及之,则能悟其心矣。
果真能这样做,那么即使处在艰难之时,最终也不会得咎。何况,如果君主之心被荒诞淫乐所充蔽,因为他一直这样蔽塞着,即使再竭力去攻击荒乐的错误,对他的醒悟能有什么帮助呢?因此,必须从君主做得好的事情入手,由此推广触及存在的问题,才能使其醒悟。
自古能谏其君者,未有不因其所明者。故讦直强劲者,率多取忤;而温厚明辨者,其说多行。
讦直,亢直敢言。讦:攻击、揭发别人,即揭短。
《论语.阳货篇》﹕"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忤,逆反,不喜。
自古以来,善于向君主进谏的人,没有不顺着君主的优点展开的。所以那些性格狷介直接揭发君主短处的人,得到的大多是君主的不喜与对抗;而那些温厚智慧的人,他们的说法都很有说服力,君主乐于采纳。
非唯告于君者如此,为教者亦然。夫教必就人之所长,所长者,心之所明也。从其心之所明而入,然后推及其余,孟子所谓“成德”、“达才”是也。
《孟子·尽心篇》: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其实,孟子所谓的无教,其本质都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避免不问对象,千篇一律地、机械地灌输自认为正确的东西,这对一个老师来说,说远远不够的。不但要教对的东西,还要教得对。
所谓成德,即成其德,本来品行就好,因此致力于将其培养成道德高尚的人,比如孔子孟子广收门徒,弘扬儒家思想,造就一批时代的正人君子;
所谓达财,财通才,即达其才,本身智力超群,将其培养成智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伊川先生说,不但说服君主是这样的,教学也是这样。教学,必须根据学者的特长,因材施教,他们所专长的,也是他们心里最清楚的。从他们心里最清楚的地方入手,然后类推到其他方面,孟子称其为“成德”、“达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