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不免心生疑惑“扼杀人的道德”是为何物?我想,此物无疑是有的,又因鄙人才疏学浅,洞察不得彻底透彻的人性,坦诚说,尚不知此物。故,此题该作另一番解,点句(题)即可,是为「扼杀人的•道德」。
扼杀人的道德
《国文辞典》道德释义为:人类共同生活时,行为举止应合宜的规范与准则。原来,道德是人类社会的派生物,由来已久。谈道德,既可以针砭世人,还能彰显自己,古今中外圣人君子尤其偏爱大谈特谈道德,子曰:“志于道,据于德”,苏格拉底也说:“理想的本质含有道德的价值”。赌徒嫖客骗子盗贼及一切小人深谙见贤思齐之道,厚颜无耻的慨叹:“呜呼!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矣”,作仁义道德的表面文章,走男盗女娼的卑劣行径,可恶可恶!
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故大谈特谈的“道德家”实质是“意识形态家”之流。鄙意以为,道德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互相利害的关系,天生乐观的理想主义者见到听到人与人之间各种矛盾斗争,不肯入眼入耳,实在是“悲观”失望,一拍脑袋想出来“道德”这种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
我对《国文辞典》中道德的释义疑问是:一、何谓“合宜”?我的理解, 其实这“合宜”不限于修饰“规范与准则”,不能简单仅理解成定语,可视为动宾短语。据日常行为举止,合宜即合于社会习惯,如此便是道德,反之,不道德!二、何谓此“宜”?因为先有“宜”才能“合”,存在时间上的前与后,否则“合”都没有一个标准,所以这“宜”也就是过去旧的“规范与准则”。
总之,所谓社会“道德”不过是一套陈腐的旧观念、旧习惯、旧规范。社会规范向来摧折个人自由独立的个性,更不消说,陈腐的旧观念、旧习惯、旧规范在变化的时代里流毒无穷。
正如夫妻关系中女方受到男方伤害,或者出于其它种种原因,女人若抛夫弃子,老辈人暗地里指手画脚道“不道德”,因为这行为不合宜古时“相夫教子”的女性规范。但是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响,倒也没什么不道德。为什么呢?因为年轻人习惯了。又如有些父母不顾子女意愿便为子女万事做主,或者肆无忌惮侵犯子女隐私,甚至变态地实施家庭暴力、虐待子女等等,子女若是有违背、反抗行为便是“不道德”,因为不合于“孝者,顺其心也”的社会观念。再如许多人行道德绑架,有意用道德无形的裹挟人,要求别人奉献、宽容、无私等,否则就加以谴责,这种本属个人自发的品质,对待他人时人人都以为是“道德”。用道德反省自身,胜过法律,以道德裹挟别人,无异私刑。
这便是扼杀人的道德!
读尼采的《朝霞》,我觉得有探究中西方道德异同的趣味。尼采写道:道德妨碍新经验的获得和旧习俗的修改,道德成为创造更新更好习俗的障碍:它使人愚昧。回头看《国文辞典》道德释义,“合宜”当真作定语解是有益的。一方面,规范与准则要适合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这情况、这要求是新情况、新要求,跟从前的旧情况、旧要求是大有变迁的;另一方面,规范与准则必须是恰当的,标准则是不超过大众心理预期度,那是怎样的“大众”?当真要达到“合宜”就要摒弃不合宜的道德,这推翻极难且容易受到自由主义者俟机煽动,回顾民国初期便可知。倘若如此,真没法子么?
恐怕要说起来“道德与规则”,不知是胡适先生还是胡编先生写道:“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这位胡先生说的很有意思,我没理解错的话:
那回归的道德便是合宜的道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