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带娃去游乐场,遇到个特别揪心的场景:一个小男孩因为没抢到秋千,坐在地上哭。妈妈慌得不行,又是买棉花糖又是哄“咱们不玩秋千了,去玩更好玩的滑梯”,可孩子还是不开心,妈妈急得叹气:“怎么才能让你高兴点啊?”
这像极了很多家长的日常:我们总怕孩子不开心,想尽办法帮他避开挫折——玩具抢不到就再买一个,比赛输了就夸“你已经很棒了”,甚至作业写不出都忍不住帮他代笔。
可《看见孩子》里却戳破了一个真相:“我们拼命让孩子‘一直快乐’,反而会让他变成‘玻璃心’——遇到一点不顺利就崩溃,因为他没学会‘不快乐时该怎么办’。”
书里特别提出一个观点:养孩子,要“调节在先,快乐在后”。意思是,比起让孩子时刻处在“无忧无虑”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帮他练就“心理韧性”——也就是“遇到困难不逃避,情绪不好能自己调整”的能力。因为真正的快乐,从来不是“没遇到过不开心”,而是“就算不开心,也能自己走出来”。
作者在书里讲过一个叫小宇的男孩故事,特别有启发。小宇特别喜欢画画,可每次画不好就会把画纸揉成团扔地上,甚至哭着说“我再也不画画了”。妈妈一开始总说“没事,妈妈帮你画”“你画的已经很好了”,可小宇的脾气反而越来越大。
后来作者建议妈妈换个方式:当小宇再因为画不好发脾气时,妈妈没有急着哄,而是蹲下来问他“是不是觉得自己想画的样子,和纸上画的不一样,有点着急呀?”。等小宇点点头,妈妈又说“妈妈小时候学画画,也总画不好,那时候我会先深呼吸几下,再试着画第二遍,你想不想试试?”
没想到,小宇真的停下来,跟着妈妈做了深呼吸,然后拿起新的画纸重新画。虽然最后画的还是不完美,但他没有再发脾气,反而跟妈妈说“下次我还要再试试”。
这就是“调节在先”的魔力:妈妈没有直接帮小宇“找回快乐”,而是帮他学会“调节不开心的情绪”——承认自己的着急,找到解决问题的小办法。慢慢的,小宇不仅画画时不轻易放弃了,遇到其他挫折也会主动说“我再试一次”。
书里说,这就是心理韧性的萌芽:“孩子不是不会遇到不开心,而是学会了‘和不开心相处’,从挫折里找到继续往前走的力量。”
可很多家长容易走进一个误区:觉得“让孩子经历挫折”就是“故意让他吃苦”,其实不是。
《看见孩子》里特别解释:“‘调节在先’不是不心疼孩子,而是不替他‘屏蔽挫折’——我们要做的,是陪他一起面对不开心,教他怎么调整自己,而不是帮他把不开心‘擦掉’。”
就像书里另一个例子:有个小女孩学骑自行车,摔了两次就不想学了,哭着说“太难了,我再也不学了”。爸爸没有说“不学就不学了”,也没有说“这点疼算什么”,而是先帮她揉了揉膝盖,说“摔疼了吧?爸爸小时候学骑车,摔得比你还疼,当时我也想放弃”。等孩子情绪平复了,爸爸又说“咱们可以先练‘慢慢推自行车’,等你觉得不怕了,再试着踩脚踏板,好不好?”
后来小女孩真的跟着爸爸,从推自行车开始,慢慢学会了骑车。她跟作者说:“摔的时候我还是有点怕,但是我想起爸爸说的,先歇一会儿,再试试,就不怕了。”——这个过程里,孩子没有一直“快乐”,甚至经历了“害怕”“挫败”,但她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这种能力,比“一下子学会骑车”带来的快乐更珍贵。
那我们具体该怎么做,才能帮孩子先练“心理韧性”,再收获长久的快乐呢?《看见孩子》里给的方法特别好操作,总结下来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个是“不躲‘不开心’,而是‘聊’不开心”。孩子因为搭不好积木发脾气时,别着急说“我帮你搭”,可以说“积木总倒,你是不是有点生气呀?咱们一起看看,是哪里没搭稳?”。把“不开心”当成一个“可以聊的话题”,而不是“要赶紧赶走的坏东西”,孩子会慢慢明白:“不开心不可怕,我可以跟大人说说,还能找到解决办法。”
第二个是“少给‘快乐捷径’,多给‘调节小工具’”。比如孩子因为朋友不跟他玩而难过,别直接说“妈妈带你去找别的小朋友玩”,可以教他“你可以先自己玩一会儿积木,等你想跟他玩了,再过去问问‘我能加入你们吗?’”。
“快乐捷径”只能让孩子暂时开心,可“调节小工具”——比如“先自己玩一会儿”“深呼吸”“跟大人说”——能让他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自己找到调整的办法。
第三个是“允许孩子‘不完美’,甚至‘犯错’”。有次朋友家的孩子因为忘带作业被老师批评,回家哭着说“我太笨了”。朋友没有说“不怪你,妈妈明天帮你送过去”,而是说“忘带作业确实会让老师不高兴,咱们可以一起想想,下次怎么记得带作业呀?”。后来孩子自己想了个办法:每天晚上把作业放进书包后,都让妈妈提醒他“再检查一遍”。
《看见孩子》里说,这就是“从错误里长韧性”:“孩子不是不能犯错,而是要从错误里学会‘我下次可以怎么做’。如果我们每次都帮他‘掩盖’错误,他永远学不会面对挫折,更别提调节自己的情绪了。”
读《看见孩子》的时候,我特别庆幸自己早看到了这些道理。以前我总怕孩子不开心,他拼图拼不出来我就忍不住帮他,结果他越来越没耐心,一遇到困难就找我。后来我试着按书里的方法,陪他一起“面对不开心”:他拼不出来时,我不说“我帮你”,而是说“咱们先看看,哪一块拼错了?”,慢慢的,他不仅能自己拼完一整块拼图,遇到拼错还会笑着说“没关系,再试试就好”。
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我们不用追着“让孩子快乐”跑。当孩子有了“心理韧性”,能自己调节不开心的情绪,能从挫折里找到办法,他收获的就不只是“一时的快乐”,而是“长久的内心力量”——这种力量,会让他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笑着说“没关系,我可以再试试”。
就像《看见孩子》最后写的:“养育孩子,不是给他们一个‘没有风雨的温室’,而是帮他们长出‘能扛住风雨的翅膀’。”
当我们把“调节”放在“快乐”前面,先帮孩子练就心理韧性,他们才能在成长的路上,不管遇到阳光还是风雨,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这才是我们能给孩子最珍贵的成长礼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