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习惯性地道歉。
这是在得到APP的专栏节目中所提到的一个问题。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尽可能地释放自己的善意,而释放的做好方式就是把自己的姿态稍微调低一点。
对于这点,我其实深有体会。在公共场合被挡道的时候,我总会习惯性地以“不好意思...”作为开头语。
“不好意思,麻烦让一下。”
“不好意思,你能快一点吗?我有点赶。”
包括在节目中所提到的小例子,面对外卖小哥的迟到行为。
“不好意思,一定是我的地址太偏僻了,让您找了这么久。”
节目中说,这些习惯性地道歉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你在别人心中的威信。这些习惯性地口头禅其实也是不自信的象征,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对别人最大程度的摆出谦逊的,善意的姿态。但是如果将这种口头禅进行转换,或许也能够得到一样的效果。
在面对自己的迟到行为时,把习惯性地说:“不好意思,我来晚了。”改成:“谢谢你们等了我这么久。”
在聚会上,一时没忍住的滔滔不绝,意识到后把平时常说的:“不好意思,我说的太多了”。改成:“谢谢你们的聆听。”
除了不要习惯性地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之外,这种改变还意味着“善意共享”。
事实上,总是习惯性展现自己的善意,甚至是过度的放低姿态,展现善意的时候,其实是会有看不见的“隐形负面效果”。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身边总是有一个过分谨小慎微,凡事都是以“不好意思”作为开头跟你交流的人,你真的会觉得很舒服吗?除非你的内在人格决定了你习惯比较高的姿态与人相处,所以你喜欢这种看起来不大自信的人。
但如果作为两个平等的人而言。长期与他们相处会让自己感到精神上的负担,这种负担来源于,这份愧疚不是他释放出来的,是他要传递给你的。拼命放低姿态传递善意的人有一句潜台词,叫做:我姿态都放这么低了,你不对我好点,你就是坏蛋。
当然,本人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当这份过度的小心翼翼被投射的时候,负担的人肯定会感到不舒服。
而“善意共享”则意味着,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们都是很好的人。
“谢谢你的聆听。”
“谢谢你们耐心地等我。”
这些话语在一定程度上比起“不好意思”更打动人。不需要在任何场合都让人尴尬到不知道该如何接下去,省掉了很多的麻烦。
节目中所举到的一个例子就是在某个学术会议上,邀请了几名在学术上非常卓越的女性,轮到她们发言的时候,她们几乎都是在道歉和自我调侃中开始的。
事实上,在一个大家普遍不是很熟,又很严肃的场合下,这种开场白并不是特别的合适。不仅会降低你在他人心中的威信感,还会给他人造成负担。
面对第一次见面的人近乎抱歉型的过分自谦,沉默显得并不合适。那就只有绞尽脑汁的“商业互捧”。结果只会变得更加的尴尬。
在现在的社会,总是提倡共享,利益共享,信息共享。
重视自己的价值,肯定他人的价值。同时照顾到双方的情绪。我觉得这种善意共享理应成为一种趋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