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以说,相似性是比喻修辞的生命力所在。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诗经》就运用 了“比”的艺术手法,即“以彼物比此物也”。其后,历代文人都对比喻进行了丰富与发展,进而使得比喻成为古代诗歌创作最基本、最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现代汉语依据本体、喻体、比喻词将比喻分为三种主要类型:明喻、暗喻、借喻。其中明喻在古典诗歌中,多以“如”“似”为标志。例如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本体“花轻”“雨细”被形象具体地比喻为“梦”与“愁”。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中“愁”被想象为无边无际的春水,突出愁之浓、愁之深。而暗喻则以“是”做标志。例如元曲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这个比喻生动地彰显了主人公的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个性特征。借喻,通常情况下不出现本体,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例如白居易《长恨歌》:“温泉水滑洗凝脂。”用“凝脂”喻洁白细嫩的肌肤。我们需要注意在古典诗歌中,比喻词是不经常出现的,也需要我们在整体读透的情况下,对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有效把握与体认。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声音艺术的描写一段多运用比喻。“间关莺语花底滑”比喻音乐的悠扬婉转,“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音乐的高昂激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