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这几天不会有什么大事,却还是收到开会的通知,看到会议内容,让人摸不着头脑,居然培训礼仪。内容自然包括穿着,握手,就餐等内容,看到这些,我想到的是,他们真闲,可又要求必须参加,我只能准时到场。
会场上请来一个讲师,在和我们讲述各种专业礼仪。包括要穿什么样的制服上班,扣子扣到什么位置,裤子是否盖住袜子,袜子穿什么颜色。握手讲究和谁先握,握几秒钟,表情什么样,异性又怎么握手等,还有乘车怎么座位,就餐如何加菜,接打电话等等,硬是讲了一个半小时才结束,我却越听越无趣,只是低头玩手机,等待散会。
大概是我平时思维的惯性吧,每次遇到这种比较“形式”的东西,我都没来由反感。就拿穿衣服为例,到底谁会将大量的精力,用在穿衣打扮上呢。可能参加一场时装秀,见重要的人想留个好印象,还有些社交场合,可能会用上,毕竟想让对方知道自己对此很重视吧。可大多数情况,这些都是在浪费时间,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经常要和村民打交道的人,连自己都会以“泥腿子”自居,还有什么必要穿得西装革履呢。
还有关于如何握手,包括力道,节奏,谁主动等问题,看起来这些礼仪规范了微小的细节,而实际上,这些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毫无用处,陌生人见面,打个招呼,再随便伸手握一下表达友好即可,还有谁会刻意去把握每一个细节呢。
还有要按照职位大小安排开会、就餐、乘车座次,这些东西是大家处于对上级的尊重,约定俗成的规矩,有一套模板在限定着,或许也会以此来彰显某个人的权威和身份地位,这是从古到今都会遵循的。但将这些当作一种知识学问,而大谈特谈,甚至作为行为规范来执行,甚至专门来一堂培训课,就多少有些无趣了。
我还记得以前的课本上,我们被标榜为“礼仪之邦”,当时的理解很肤浅,觉得我们懂礼貌,有礼节,这样就显得温文儒雅,落落大方,对于任何国家,任何人都是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应对,自然就会给他们留下美名。也就是说,礼仪能给帮助我们更好地和他人打交道,促进某件事的达成。
可我又想到了另一个词:繁文缛节。如果处处把握细节,每一个场景都有规定,包括该怎么走路,该怎么说话,该怎么吃饭,所有的一切都被限定在严格的条条框框里,那么人就会如同机器一般,没有活力,没有发挥的余地,全都在既定的规矩里行为,呆板而低效。
我想,或许在最初,老祖宗们发明这些礼仪,更多是解决他们当时的问题吧。或许是当时人的文化程度所限,必须在每一个细节上,都有详细的规定,才能达到统一,便于管理的目的。他们也是想通过这个方式,向其它国家展示出他们的文明,而非弱国的粗鄙。可时移世易,这些礼仪在当下是否依旧有效,是否能发挥作用,就要打个问号了。
其实,即便是古代,也有“礼不下庶人”的说法,那些礼仪,都是出现在高端的,正式的场合,他们会用一板一眼,来体现正规,大气,友好。而大多数场合,都是凡夫俗子的斤斤计较,升斗小民的养家活口,市井之徒的精打细算,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礼仪,又能发挥什么作用呢。难道说,还要穿一套得体的西装,配上领带,皮鞋擦得锃光瓦亮,去市场上彬彬有礼地讨价还价买猪肉,或者扛着锄头“修地球”不成。难道说,聊天的时候,还应该长幼有序,分好座次,长辈先起头,大家再按照职位大小一个个说,还要说得得体,要体现出对长辈的尊重和晚辈的关爱,要处处体现出“正能量”不成。那么,所谓的礼仪,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无用之物,甚至会让原本要解决的问题,更没法解决,让原本欢乐的氛围,变得死气沉沉。
时至今日,那些礼仪在大多数场合,其实已然无用。当那些“务虚”的东西被减去后,没了繁文缛节的束缚,人们的嬉笑怒骂才显得真诚,才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如果不再刻意去提倡上级下级,长幼尊卑,不再对某些细节去明文规定,或者大家会自觉意识到无形中的规矩,自然而然就会明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这样多好。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更加现实,都是结果导向。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达成目的,那么,在达成目的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那些无用的事物,包括冗余的礼仪规范,都会逐渐摒弃。而我们在行事时,也自然会抛开浪费时间精力,浪费人力物力的东西,奔结果而去,高效去达成目的。大道至简,正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