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两天(5·19),“保见汇”就要和大家见面了,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
在过去这半个月的时间,我们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和不同的人聊天,见面聊、电话聊、微信聊、QQ聊。被问得最多的话题是,“保见汇”是什么?为什么要做“保见汇”?起初我们是不清楚的,只是想利用的保险专业知识去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后来谈得多了,想得多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就越来越清晰。
正如我们在微信公众号功能介绍中提及的:
我们致力于成为值得信赖的保险同业信息交流自媒体。
这意味着,保见汇首先是一个自媒体。
按照我们的理解,自媒体应当是一个可以自由发声的平台。在这里可以不再受到传统内容采编的束缚,抛开“八股文”的条条框框,说点自己想说的、讲点大家想听的。除此之外,自媒体也不再是批量生产信息的媒介,而是人与人真挚交流的平台。放眼望去,这类公众号在互联网行业颇为多见。
可是,在保险领域呢?你可曾见过可以让保险行业普通人发声的微信公众号?
那么,保见汇就要成为让保险知识发光、让普通人闪亮的平台。
在这里,无论作为保险公司的高管、普通员工,或是保险行业纸媒、网媒的资深记者,还是保险学科的专家、教授、学生,都会有一片“自留地”是属于你的。
你可以不再受到相关利益的禁锢,也可以不必烦恼总编对内容的阉割,更不必追求学术论文的格式模板。你要做的,只是看看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聊聊自己想说的事情,见见自己想见的人。
可是满足这样标准的,在你订阅的保险微信公众号中又有几个呢?其实,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早已习以为常了吧?保险专业往往是被歧视的冷门学科,保险销售往往是被误解的传销人员,保险公司往往是被忽视的小众群体。似乎走到哪儿,保险都是一股微薄之势。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能为此做点什么呢?
所以,我们要成立保见汇,以保险为媒介,让信息自由流动、人与人真诚对话。
至少,“保见汇”不是新闻资讯的搬运工。我们从每天海量冗杂的新闻报道中选择1-2条,给予深度解读和报道,这就是我们的【头条】。我们的选择标准是,哪怕每天只看“保见汇”,也能够管中窥豹,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行业现状。
当然,不止新闻这么简单。我们的特色或重点在于原创、首发、独家和干货。为此,我们开设【专栏】。这里有“特约作家”、“记者专栏”、“行业研究”、“作者投稿”和“读书会”等系列子栏目,以“京沪蜀津保险圈”为依托,我们试图为每位订阅者提供有价值的行业信息和深度思考。
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努力打造一个职场信息高效交流的平台。和门户网站、资讯媒体不同,微信使得职场信息更加自由畅通。我们不必一次次去应届生、智联招聘、中华英才或BBS刷网页,寻求适合的实习或工作。来【职通车】看看,你可以通过简短的自我介绍,实现最炫酷的微信求职;也可以发布实习转让信息、校园招聘信息,实现最快捷的用人需求;还可以通过微信留言或邮件提问的方式,获得学长学姐们最真实的求职经验和最靠谱的职场问答。
除此之外,我们还想做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情——让普通消费者接触到最真实的保险知识和产品。当保险销售误导一次次被报道时,我们常想自己可以做点什么,于是有了【聚保盆】。这个栏目会从第三者角度客观分析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保险知识,会以案说法聊聊理赔实务中的法律常识。我们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点什么,让销售误导少点再少点,让保险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如果这四条做到了,那么这件事就值了。我们可以说没有辜负保见汇,也没有辜负小伙伴们的关注和支持。
但是,你懂得:我们是一群年轻人,对保险还怀揣着所谓“一文不值”的梦想。
我们立足保险,但绝不局限于保险,为所有愿意分享的人开设了【保险+】。不问身份、不问职业,只要愿意皆可参与。你只需把好的文章推荐给我们,顺带附上100字左右的推荐理由即可。一旦录用,您就是它的推荐人,让我们用众筹方式实现知识共享。
我们希望每位保险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行业研究。为了能够常态化,我们已招募了第一期【INS研究员】。保见汇为研究员们提供来自70家证券公司(约占证券公司总数的60%)的保险领域的研究报告,为其原创提供思路和支持。如果你也愿意加入,欢迎微信回复。
作为自媒体,我们强调保见汇服务信息背后的人。通过开设【悦读汇】栏目,可以让大家在周末跳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看看别人的世界,想想自己的圈子。您可以讲讲自己的故事,又或者只是看看那些励志故事、独立思考或者生活随笔,静下心,让灵魂跟上脚步。
坦率讲,我们自己并不清楚“保见汇”能走多远,也不知道它未来的路会怎样。但是,我们相信:
我们能做的不多,但很重要。
A Little Change, But Important.
保见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