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网络上到处都是一些行业从业者动辄年入百万的讯息,他们展现在网络上的是:住着高端豪宅,出门顶级豪车,吃着米其林餐厅,多么的光鲜亮丽。
长期在这样的讯息轰炸下,一方面刺激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不自觉地调高了自己的消费水平,以满足内心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形成了一个错觉:在这个年代,似乎年入百万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儿。刷着手机,低头看着自己的工资单, 我们不禁陷入焦虑,乃至自卑。
统计显示, 2022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是90501元,平均每月7541.75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3604元,月均4467元。这个数据给我们的感觉就比较实际了。统计数据能让我们稍稍宽心。虽然我们社会确实存在年入百万甚至千万的人,但那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的人还是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能月入过万,就已经是很优秀了。可是,这样的现实并不能带给我们多大的满足。每月的工资一到账,扣除房贷车贷还有家庭必要开支,我们还能剩下多少呢?现在国家放开三胎,可很多年轻人连结婚的欲望都没有了。虽然很多人通过努力,拿到了高薪,或者创业成功,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和这些成功者相比,还有很多的普通年轻人,自己在收入和生活水平上,甚至还达不到父母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不否认现在有一部分的年轻人没有生活动力,得过且过甚至啃老。可现在生活压力大,市场竞争激烈,内卷严重,也是社会的普遍共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有一部分人选择弃权,退出竞争,也是自然。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为什么会出现大家普遍觉得生活不如以前这一现象?
根本原因,我觉得还是我们已经从一个蛋糕不断做大的增量社会转变为蛋糕规模有限的存量社会。虽然我们父辈成长的社会物质条件比不上我们,可是,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我们国家开始了改革开放,GDP以年均增长10%的速度发展了三十年。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社会普遍供给不足,在那个时候,如果有足够的胆量,稍加一些头脑,就能闯出一片天地。所以我们经常能听见或者看见一些没怎么读书的人也能成为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的故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到处都是机会。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这样的故事慢慢少了。现如今,眼下除了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其他行业大多存在过度竞争。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这样的门槛,对于普通人来说,太高了。
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企业不断下沉,触手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科技+资本的面前,个体小工商业者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乃至消失。更让人感到忧虑的是,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有被智能机器人取代的可能。
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投入产出比,比我们的父辈,要低得多。我们越努力,或许是无用的内卷越严重。
当年凯恩斯曾预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我们的生活需求将很容易被满足。 到21世纪初,我们人类可能每周只需要工作15个小时。很可惜,他的预言并没有实现。我们将要面临的形势,可能比我们所预想的要严峻的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