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以“死”为鉴――司马迁笔下形形色色的死亡方式

以“死”为鉴――司马迁笔下形形色色的死亡方式

作者: 空游的鱼 | 来源:发表于2018-04-28 23:30 被阅读0次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笔下的死亡方式多种多样,无论“轻”还是“重”,都不会让我们忽视它们的存在。

一、帝王之死。

纣是最难对付的,因为他是聪明人――“智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又孔武有力,可聪明人最终成了孤家寡人。厉王能弭谤,幽王会烽火戏诸俟,结果是自掘坟墓。齐桓公晚年沉迷声色,用人失当,难保善终。楚怀王不知智商太过着急,还是张仪太能忽悠,死的真是稀里糊涂。大势已去,子婴降虏,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项羽战死,是因为太懂得作战艺术,还是太不懂得“停止播放模式”?

二、臣子之死。

屈原投江,是理想破灭,美政不得推行。伍子胥演义完一部复仇记,又开始了下一场苦情戏。“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是孔子发出的人生感慨。老子结局却比较浪漫。贯高守义,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反对“以暴易暴”,品格高尚,则流露出作者对天人观的批判?吕不韦、李斯死于利,黄歇死于色,值得后人借鉴。

三、将士之死。

是杀人机器,同时也是棋子,又被视为不祥之器。因赵括的书生气而被坑杀,因项羽破釜沉舟而拼死一搏斗,因田单反间而悲壮冲锋,因将军舔疮而走上不归路。当章邯走上战场的一刻,胜也输了(赵高不爽),败也输了(自己不爽)。试问,有几个能真正做到解甲归田?

四、谋士之死。

晁错。急功近利,不知审时度势,表面光鲜,背后暗潮汹涌,文帝为一己之私,“使中尉召错,绐载行东市。错衣朝衣斩东市。”值得深思。张良功成身退,既实现理想抱负,又避免了自身的危害。

五、女性之死。

有名的几个中,大部分成了红颜祸水的代名词。还有几位存在于神话的贤妻良母中。赵太后是比较有人情味的一个。戚夫人年轻貌美,在吕雉眼前,她不与共患难,偏爱坐享其成,加上赵王如意屡次差点取代太子之位,吕雉动起杀心是难免的。

六、布衣之死。

都是名医,如果说扁鹊是死于同行秦太医令醯手中,则仓公(淳于意)差点死于“病家”(后世的华佗也是死于疑神疑鬼的病人曹操手中)手中,难怪作者要叹息:“美好者不详之器。”

同样是死,有的死的理所当然,有的则出人意料;有的不同寻常,有的还莫名其妙。从中可以照见人性,可以反观历史。面对每个人的命运归宿,作者的态度比较严肃,虽时有渲染和猜测之嫌疑,但个个形象饱满,比之现在媒体八卦晋景公和秦武王描述中实在高出不止一点点。

相关文章

  • 以“死”为鉴――司马迁笔下形形色色的死亡方式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笔下的死亡方式多种多样,无论“轻”还是“重”,都不会让我们忽视它们的...

  • 哲思——以死为鉴

    人生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是工作稳定,买车买房,结婚生子? 是浪迹天涯,环游世界,四海为家? 是看破红尘,归隐山林,...

  • 七尺白生,众叛亲离,刺股读书;三寸之舌,翻云覆雨,纵横六国

    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结尾的时候,提到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苏秦在很多史学家的笔下都是如此不堪...

  • 《屈原与司马迁二者命运之简述》

    屈原毅然赴死,司马迁忍辱而生。 然而,屈原与司马迁又是很不同的,突出地表现在他们面对苦难的反抗方式上。屈原选择了死...

  • 孟尝君的一生简历

    攫取自《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

  • 清醒自知的碎碎念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里说:人们常常畏惧死而渴望生,可有时候活着需要莫大的勇气,死亡反而简单易行,选择困窘地活着时为...

  • 以屎为鉴

    好友季海说,人生最快乐之事莫过于饿了吃,憋了拉,吃饱一支烟,拉时一支烟。学问尽在吃拉之间,多么简单而粗暴...

  • 以宋史为鉴

    宋之遗风皆在一书一图之中,书为《东京梦华录》,图为《清明上河图》。 《东京梦华录》是孟元老在北宋灭亡以后写的一部追...

  • 以镜为鉴

    郭相麟 人人习惯于听到好听的话,好听的话如同蜜糖沾上面包,吃起来爽口,听到难听的指责的话,感到伤心,难过,愤愤不...

  • 以“史”为鉴

    下午参观博物馆的时候,讲解员给大家介绍一个古代的大盆,她说这个盆叫“鉴”,在古代是盛水当镜子用的,“以人为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死”为鉴――司马迁笔下形形色色的死亡方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wld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