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妈, 一个 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农村妇女,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 要想公道,打个颠倒。
长大之后,我才知道这句话其实就是: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就是 换位思考 ,同理心、共情力 。
因为有同理心,关怀他人,使妈妈在村里口碑极佳!无论和婆婆、 小姑还是婶子、 邻居都能 和睦相处,互帮互助。
她还常说 :樱桃好吃树难栽,社会主义等不来。 所以她一辈子乐观向上,勤恳努力,一心一意以 改善家庭条件,让家人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为己任。她的行为也带动了家人亲友,感染了周边的人,大家一起朝着共同致富的目标前进, 相互成就, 共同营造和守护着 一个和谐发展的小环境。
今天,我要隆重推荐的其实是一本商业管理的书籍《共情:觉醒商业的管理》。作者鲍勃·查普曼是具有百年历史的机械制造和工程咨询跨国公司百威勒的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多年来,百威勒使收购的 近80家濒临破产的 公司扭亏为盈,目前 员工1.1万,市值17亿美元。
查普曼的使命 是改变企业对待员工的方式,愿景是利用商业力量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本书讲述的是,百威 勒公司多次面临挑战或危机的故事,这些挑战或危机本可以通过牺牲员工来应对,以维护企业的利益。但他们用这个问题来挑战自己:如何重新定义成功?如何通过影响所有人的生活来衡量成功?
这个故事的核心是一个简单、强大、具有变革性和可测试性的理念: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很重要,值得被关怀。每一个都对你未来的事业有帮忙,而你的事业也应该对他们的生活有帮助。
做为企业管理者,鲍勃 前期的管理方式是典型的美国做派,利润为先,理所当然的认为工作和生活应该截然分开。
好在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反思的有心人,触发他转变的重要机缘有三个:
一是在一次考察中, 看到员工休息和工作时间反差极大的状态,大受震惊,做出了信任和尊重员工的改变;
二是参加友人女儿婚礼,领悟到“孩子是父母的宝贝”而员工是公司的“生命管家”而不是赚钱工具;
三是受到牧师启发,感概自己有更多的机会去提升和激励人,并用以人为本的领导方式去影响他们的生活。
于是,在他一系列 以人为本 的变革后,终于 让所有团队成员都过上了 有意义且充实的生活。
作者在本书的序言中以造纸机械公司员工肯和总监格里为例,描述了该公司被 百威勒收购前后,两人 职场华丽转身的真实故事。
肯在公司的前六年里,频繁下岗 ,不得不 放下自尊去体育场捡饮料瓶养家 ;一度被咖啡店拿着最低工资的服务员唏嘘 同情。这让他陷入深深的恐惧和绝望之中。
而格里被迫监视着员工的举动 ;尝试各种裁员计划。这让他陷入消沉、自责、困顿中不能自拔。
被并购后,格里专注于重建自己的团队,不再背负着执行裁员计划的罪恶感 。成为了个真正理解他人,认真聆听,更加努力地认可和庆祝个人成就的领导者,个人能力高了,家庭关系也变得更和谐美满。
肯被激发了 天赋, 从一个不能解决温饱的下岗工人变成百威勒 大学教授, 培训全球员工, 为公司文化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领导力指导原则的标题是:我们以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法来衡量成功。
《共情:觉醒商业的管理》所谈的就是在企业的商业利益之上,在组织里的衡量绩效成功的数字之外,企业还应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就是“共情”“以人为本”,把员工的成长与幸福作为最高的使命,并由此发展出一种看起来非常与众不同却又符合人性的领导方式。 商业利润也随之而来,健康的商业成功也水到渠成。
在本书中,百威勒集团用它的真实故事诠释了“共情”的人文精神在商业世界所发挥的巨大力量。
我之所以要把妈妈这样一个70岁的农村老太太 和成功的美国企业家 相提并论,是因为无论管理家庭还是企业,他们 的底层逻辑都是想通的。他们具有独特的共情能力,以人为本,看到人的需求、重视人、赋能人、激发人,让人做更好的自己。
在阅读过程中,我总是被一些温暖的片段和真实的情节所触动。
人们在充分施展自己天赋为实现目标创造价值后的感受是:他深切的满足感,成就感,与家人分享成功时的自豪感。
在听到员工反应说自己活在暗示中提出:“你为什么不相信我”的话语时,他让人事主管把墙上的钟砸掉;并拆除封闭库房的笼子。他认为这是对员工的一种羞辱,废除所有破坏信任和贬低他人的做法。
对“末位淘汰制”和“让对的人上车”说不,他认为更得要的是有一辆案例的公共汽车,并确保驾驶公共汽车的人(也就是领导者)知道如何把人们带到一个更好的地方。 他还会给员工的家人写信,这对员工来说意义重大,因为他们的父母、爱人或孩子将知道他们所作的贡献以及对同事的影响。让家人为之自豪。
创建百威 勒大学,目的是发展一种融合、鼓舞人心、可持续的方式来实现愿景;可以利用商业的力量并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核心理念是:
一教什么?开发自己的教材。
二谁来教?每一位讲师都应该是百威 勒团队的一员,他们能够与同事分享自己的智慧和故事。
三教学过程必须从一开始就具有启发性和变革性。 这本书适合很多人和很多角色,领导者、管理者、企业员工、人力资源工作者、教练、引导者、社群工作者、培训师、老师、家长等。以人为本的心智与行业不仅适合企业,也适合家庭和社群。
期待这种关怀的力量能带来美好的改变,并织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