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的时候跟保研的同学交流,她问我今年考研招生名额是不是多了。
我说今年统考生又增加了40万的考生,学硕缩招,专硕没多大变动,增加的是在职。近几年的招生名额看似增加,实则减少,而且难度更大了(针对学硕)。
作为一个考研er,早上7点到自习室,晚上10点20离开,在走廊上会看到很多背书的"同好",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住在了自习室"。我问他们,你为什么考研,回答多半是,转专业、获得更好的平台、想考名校…对于考研,似乎大部分人,不是出于对未来的career的考量,或者说仅仅是肤浅的认识。
有一个跨专业报考汉语言文学的小姐姐告诉我,她大学前3年没有怎么接触过这个学科,报这个纯粹是因为喜欢看明清世俗小说,她不敢想象自己抱着大块头的文学史料,枯燥搞研究的样子,而且很大概率不会读博。
我:“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要考研?”
她:“感觉大学四年什么也没学,这样的自己在职场上没有什么优势,而考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我:“那么,相对于一个有三年工作经历的本科生,研究生又有什么竞争力呢?”
她:“有时间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干什么,丰富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人脉…”
我打断她:“可是这些东西,一个工作的人也可以获得呀。”
…沉默…
考研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似乎不加入这股洪流,就会变成"异类"。而大部分考研人,选择考研的实际目的,是想在大学的尾巴上,抓住这个机会,逆天改命。
“考研热”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就业大环境的不容乐观,可从部分考研er心态上看,应该归因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不完善。网上有一个段子“中国的大学,算是大学吗?”笑笑之余,不忍唏嘘。好在本文不是讨论中国的高等教育,否则必然会成为一篇空洞的长篇大论。
最近几年学硕缩小,能看出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渐脱离过去的粗放式培养,变得越来越精细起来。我们本科生应该清楚,研究生教育,不应是逃避就业的避风港,而该是career的充电站。学硕门槛越来越高,对社会来说,是一件好事。
说到底,学历仅仅是个平台,未来的职业发展还是得看个人能力和知识的积累。
未来,研究生人数必然会越来越多,但那个时候更多的人会选择专硕或者在职,毕竟控制学硕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