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关于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作者——
报告文学作家孙晶岩的介绍文章,内心深处受到深深震撼,
了解到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需要作者付出多大的努力,
成功真是来之不易,一部作品就是作者的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中国冬奥》全书53万字,历时5年。
该书全景式描写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场馆建设、运动员备战,
以及冰雪运动给国人带来的变化。
为了这部作品的创作,2017年作者用了一年时间做了大量案头准备工作,
研读了上百部、上千万字的相关书籍。
而最艰难的是深入一线的采访。作者采访了200多名冬奥人士,
有冬奥场馆的设计师、建设者、运动员、教练员、环保专家、
体育老师、体育工作组织者等。
“每一次采访都是苦行僧似的朝拜,每一个采访对象都需要认真倾听,
深入挖掘,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的现场采访,
这是一个作者的基本功,也是决定成败的一个重要环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给人家一碗水,你就得要有一桶水。
写文章重要的是要掌握第一手材料,真实、全面、准确、客观的材料。
还有就是在采访现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感受到的一些细微之处,
以及一些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交流碰撞产生的转瞬即逝的火花,
还有现场特有的那种氛围,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写作素材。
作者为了收集资料,长年累月,一年四季,白天黑夜,
奔跑在采访的路上或吃住在场馆建设、运动员训练现场,
其中的滋味有谁能真正理解,奔波、忙碌是家常便饭。
此时又想到自己为了每天的日更按时交差,每天整的神乎其神,
隆重的不得了,是每天的头等大事,其余的事情都得给他让路,
就这样折腾,每天的日更仍是抓耳挠腮、敷衍塞责。
我现在才明白了,写作要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要与工作、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要关注社会,
要把眼光往远处看,要站得高,要看得远,
不要眼睛只盯着自己,每天在自己身上打转转。
要走出去,要到大伙中去,要与大伙打成一片,
关心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他们的喜怒哀乐,
再加上自己的深入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就一定会写出与以往不同的文章来,
最起码写作的素材不用发愁了,
有了素材就有了下锅的米,就看你的本事了,
当然,你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嘴是吃不成个胖子的,
需要认真思考认真写作,反复修改反复推敲,
只要用心,只要用功,只要吃苦,只要坚持,
就会一天天走向成功,成功是属于勤奋拼搏者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