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埠過雁山而來滴相思江支流匯合處,河面寬闊,數座橋連接兩岸。在清朝的地圖上標註這個地方為“良豐圩”。抗戰時期桂林是大後方,而良豐是桂林滴文化區。文化機構雲集,比如國立廣西大學本部、一個省级科學館和三個國家級研究所都在此。當時的良豐大約包括如今的良豐農場、雁山公園、大埠和廣西植物研究所這些地方。
這座橫跨在良豐相思江上滴老鐵橋,鏽跡斑斑無法通行了。橋頭有塊碑名為“良豐橋”,但有一半被埋在土裡,具體修建年代不詳。查閱資料得知:良豐橋,位於桂林市南郊21公裏的良豐圩,為單孔石拱橋,凈跨26 米,橋長46米,寬6.2米,高10.2米。橋建於何時,無資料可考。民國16年(1927年) 秋,桂林至荔浦公路竣工,曾利用此橋通行汽車。後因公路穿越圩鎮,行車常出事故,乃於同年冬在下遊60米(註:實為約200米)處新建1座2孔凈跨14米的石拱橋行車,民國33年(1944年) 9月為遏制日軍進犯, 新、舊兩座石拱橋均被炸毀,惟石臺尚存。
從碑的部分文字來看,這座鐵橋當重建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這是桂林唯一保存至今的民國鋼架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