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四世纪,罗马依然是一个庞大的帝都,竞技场,广场,元老院,皇家宫殿和私人宅邸……像现在一样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当时罗马100万的人口数量也无愧于帝都的地位,大多数城市只有不到1万的人口,有个别超过10万人的就已经要为养活那么多人口犯愁,而在罗马一切都不是问题,甚至许多人还享受着战争补助,有免费的面包,橄榄油和葡萄酒……
位于城中心的元老院显然是罗马的心脏。在凯撒时代这里有900名元老,他们大多是富有的地主,卸任的地方行政长官,罗马显贵们的密友。这些人共同主宰了罗马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然而在元老院里却很少有这些古老家族的直系后裔。因为当时自然条件下的生产方式,一夫一妻制能够维系宗族血脉纯真并非易事,所以到最后只能有旁系传承家族的产业。帝国后期,贵族们已经有相当多的境外投资,从战争中获得的收益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财富除了通过继承就是姻亲关系不断在后代身上倒手。当然元老院无疑占据着皇权社会的制高点。
权贵阶层非常注重教育,除了巩固地位和财富,他们也非常强调“正直”“公正”“诚实”“清廉”与“美德”。在学校孩子们从8岁开始要花7年时间专心研究维吉尔,西塞罗,撒路斯提乌斯和泰伦斯这四位作家的作品,培养良好的素养与价值观。之后要跟老师学习雄辩,阅读范本,掌握正确的语言规范。对罗马精英的一大判别标准就是能否正确地使用拉丁语。他们认为拉丁语的语法是形成精确逻辑思维的工具,所以可以准确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抄写和研读经典都是精英们必不可少的功课。
接受了完整,严苛的优质教育后,他们还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古代罗马的上流社会认为,一个人只有能够控制住自己,才能尝试去控制他人。受过教育的人们应该为保持他们的优良传统尽义务,所以也必须跟同侪保持良好的关系。他们共享着一种鲜明而优越的文化,并且在同一阵营里坚守自己的观念。虽然偶尔意识到普通民众的存在,但是庞大的权力基础,自命不凡,出身高贵的优越感,还是会让他们对城中的民众不屑一顾。
无法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无疑埋下了祸根。公元前四世纪时帝国的关键政治听众不再是罗马养老院,而是另外两个团体:军队和廷臣。前者主要由军官组成,而后者则是政治力量的关键帝国的官僚机构。官僚和军队都感觉旧帝国的蛋糕分配不均,所以支持了新的篡位者。虽然罗马在政治和行政上的衰弱并非一时所致,元老阶层的思维固化显然对事态发展有着巨大影响。虽然皇宫修建得越来越宏伟,但罗马那些富有的新臣民的出现,话语权旁落成了必然趋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