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真”、“秀”,写作三字经
———罗毛毛写作课复盘与思考
一、 “ 活”: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生动的人生,鲜活的生活,纷繁的世界,流动的时代,涌现的信息,碰撞的思想,浮动的情绪,丰饶富足的精神情感世界,四季更迭的山川风物,这就是我们生命所在的世界,如一江春水,丰富饱满,滋养你的生命;奔腾流泻,浮荡你的人生;顺势向东,裹挟你的生活。这里一切变动不居,可以用一个活“字”概括,这里就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纷繁世界,却常常看不到世界流动的能量;生活在如此鲜活的世界,却往往感觉迟钝,心灵闭塞;汲汲于积攒功名利禄的筹码,往往懈怠精神的成长丰盈。如果是这样的生命状态,看不到世界,表现不了世界,也表达不了世界。
那么,我们如何融入世界,贴近生活,感悟人生?
(一) 拨茧抽丝,认识真相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你被生活的日常裹挟,被众多角色层层叠叠埋藏,双眼被琐碎遮蔽,你看不到生活,也看不清自己。这时,在生活任何一个场景,任何一个时刻,暂听一下,静下来,跳出平淡纷扰的生命状态,后退几步,在内心构筑时空距离,站在过去看现在,站在未来看现在,站在对方看自己,站在过去未来看对方,从自我的小圈圈跳出来,观世界,观生命。把世界当作生命,进行一场短暂的生命与生命的平等对话,你或许会看清些世界的模样,提升些对生命与世界的认识。
认识自己,叩问哲学命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思考自己的生命旅程,觉察生命中的一切动态,复盘反思,总结过往,做做白日梦,勾画未来蓝图,在定位与突破中实现生命的螺旋式上升。
认识生活,才能贴近生活。眼见的人事物只是表象,要能透过表象看本质, 就要多问为什么?为什么他(她)是这样?为什么这件事会有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你对自己不满意?你需要怎样的改变?任何人事的现状和结果都有其内在因果逻辑,问为什么,就是撬动事情真相的支点。你只有探寻到真相,延伸了观点,产生了认识,引发了行动,才是融入生活,贴近生活。
写作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对生活的认识。
(二)化静为动,赋予万物以生命
庄子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这几句的意思是,天地具有伟大的美,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四时运行有明显的规律但却无法加以评议,万物的变化具有现成的定规,却用不着加以议论。圣哲的人,探究天地伟大的美,通晓万物生长的道理。庄子在表达了天道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我们不难看到庄子眼中,天地万物是有生命的,令人敬畏的。
庄子启示我们,山川风物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把天地万物看作生命体,或者说将生命意志投射到天地万物,就像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是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当你用生命视角看山川风物,就会有许多奇妙有趣的收获。趣味横生的天地万物,是写作的重要阵地。
(三)阅读,疏浚思想之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语出唐朝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里重点在一个“破”字,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对于“读书破万卷”中的“破”字举有三说,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磨也”。三曰:“识破万卷之理”。 这三说,集中地反映了对“破”字的不同理解。概括起来就是:突破、磨破、识破。
这三个词是阅读的三个层次,突破是指博览群书,阅读量的突破;磨破是指反复阅读揣摩,阅读遍数的见证,即精读;识破是在精读基础上而参透书中之理。这三个层次是依次递增的,阅读量是必要的,但并不是有了阅读量就一定能收获增长智慧,特别当今书籍文章泛滥、知识更新飞速的时代,大量的肤浅的囫囵吞枣的泛读,不能吸收到精华,阅读不能与自己的思想碰撞,就不能融会生发新的认识,这样的阅读价值不大。我们需要精读,反复思考阅读,识破书中义理精要。苏东坡有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东坡先生阅读经验,对今天的我们更有借鉴价值。
阅读,是思想之源,有了思想,才可能打开写作的闸门。
二、“真”:真实、真诚、真知是写作之内核
写作,表达思想情感,传递价值观念;写作,帮助认识世界、提升自我;写作过程,是既看见思想,又看见思想产生的过程,写作中会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艰难困惑,也会遇见“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惊喜。实际上,实现写作的意义,完成写作的过程,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抓住一个“真”字就抓住了写作表达之核心。
(一)真实,令人信服
叶圣陶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写文章要贴近生活,表现生活实际,符合生活逻辑。生活是大地,你要站在大地上表达思考,而不能脱离人间烟火,在半空中自说自话。我们常常用真实与虚假评判文章和影视剧,也是好劣评价的简单标准。面对具有真实品质的作品,我们会产生信任感,因为信任,会不自觉地投入到作品中,在每一个情节,每一个点上不由自主地想,“如果是我,我会如何?”,让读者引发联想,联想自己身上发生的事,甚至引发写作表达的冲动。或者读到某一思想,正好触碰到你思考的某个点,遇见了要表达又表达不出的思想,收获意外的惊喜,实现了文章的价值。
基于真实写作,才能实现了作品与读者碰撞链接。
(二)、真诚,打动人心
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能打动人。我们阅读文章,通过文字看见作品描述的世界的样子、生命的样子,这是作品直接呈现的,也是阅读直接可获得的。好的作品中一定萦绕着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情感,也就是文字背后站着个活生生的作者,他无言告诉读者,表达的一切是真诚的,有了这一点,作品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红楼梦》第一回中写道,女娲补天未用的顽石,弃置在青埂峰下,“谁知顽石自经锻炼中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字面上是写顽石的悲号,我们很容易读出顽石背后的作者的悲痛,顽石无知无觉,显然作者借石头说话,这种情绪有因有果,饱含生命体验,是真诚的。假如你也是才不能用的失落者,读至此一定会产生共情?
写出真诚,就是在真实的基础上饱有坦然诚实的态度,心无杂念,“不虚美,不隐恶”,让文字干净,保持初心。
(三)真知,输出真价值
塞万提斯说,笔乃心灵之舌。心灵是思想的家园,写作要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传递价值观念,也就是传达真知,输出价值。这也是写作的终极意义,从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到现在优秀的自媒体文章,都承载着这样的意义。你在动笔之前一定要自问,我为什么而写?写给谁?对谁有价值?写完之后要审视文章的价值?表达了什么?是否实现价值输出。
还应考虑一点,不是文章讲了道理就有意义,就能点燃思想,带动行动。讲好道理背后的故事,描写真实的生活场景,叙述真实的经历,表达真诚的情感体验,在这些基础上,自然而然的呈现道理观念,传递真知。读者顺着文字共情、共鸣,不知不觉地接受作品的真知,升华思想,获得精神满足,随之会引发行动与改变。
写作传递真知,且有货有料有效地传递真知,乃写作之内核。
三、“秀”:用文字搭建一处山岳胜景
作家孙犁在《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一文中告诫我们,不能永远用牛车送姑娘,那样长期下去,车上送的就不是姑娘,而是粪草了。一个好的作家必须用花轿送出自己的姑娘。写作的花轿不仅仅是语言,还包括谋篇布局,也就是讲究词章。
罗毛毛老师在写作课上,用一桌菜,讲透如何写好一篇文,深受启发。这里我把写作理解成用文字搭建一处山岳胜景,从登山赏景的角度如何构建一篇赏心悦目的文章。
山门是题目:推介吸引
山脚是开端:悦目轻松
山中是主体:林深壑美
山顶是结尾:一览众山小
园林设计师,进行山岳设计时,既要考虑山岳地形地貌,也会考虑游客的欣赏感受与需求。写作一样既要表达思想,又要考虑读者接受的心悦度,用心打造送出姑娘的花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