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地方听到说,不要做完美的妈妈,要做60分的妈妈,好像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要自己说又不太能说明白,今天听书《曾奇峰的心理课》,感觉有那么些清楚了,所以摘录如下:
1、缺的40分构成了所谓的“母婴间隙”(这也是温尼科特的术语),也就是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距离的意思。
这个间隙在孩子长大之后,就改名为“自由”。很多人认为,自由的价值高于爱情甚至生命本身。
反观没有间隙的孩子,会对窒息性的关系成瘾。他们成年后要么仍然处于跟父母的纠缠中,要么处于跟他人高浓度的冲突关系中;我们的身体会反应心灵的需求,支气管哮喘,还有迁延不愈的鼻炎,都是身处这种关系中产生的躯体症状。呼吸的不通畅,是心理不自由投射到呼吸系统的结果。
2、这里缺的40分为他人的进入开了一个口子。
他人可以是父亲、老师、同学和朋友,孩子的世界从此变得天宽地阔,心灵也相应地变得浩瀚无边。40分的缺憾原来不是缺憾,而是真正的完整与美好。
反观100分妈妈的孩子,他的世界只有一个人。临床上我们看到无数这样的情况,孩子长大后即使曾经有一段时间远走高飞了,但最终以疾病的方式回到了妈妈身边,那是因为他想留在妈妈身边,直到两人相互打100分之后,才能够放心地去做自己,这就是创伤。创伤之所以是创伤,是因为它让孩子滞留在创伤发生的地方,那个地方有“完美的妈妈”在等着孩子“回家”。
3、这里缺的40分是科学、艺术等方面创造力的无穷无尽的源泉。
它可以使人类用智力和想象力去制造一个完美的妈妈。很显然,现实层面的完美妈妈会扼杀这个创造力,创造力变成了对完美妈妈的否认,激活内疚感,在超我的监视下,创造力变成了罪恶本身。
我有印象或者说理解了做60分妈妈的妙处,其实是从“完美妈妈”看到了一些受伤的孩子:
比如,小时候调皮好动的孩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常年被鼻炎折磨成了习惯;
比如,从十八线小县城考入清华的孩子,八年“抗战”没能拿到毕业证,只能回到父母身边去;
再比如,考研失败后的孩子,用抑郁和狂躁退回到需要妈妈照顾的地步,如今还继续跟妈妈相爱相杀着。
真心希望那些“完美妈妈”做个真实的人,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去做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