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大龙
1
女儿现在上小学二年级了。我和妻子觉得可以让她读一读古典名著了,就是《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四大名著。当然这个年纪她只能读缩略的版本。《红楼梦》也许对她太困难了,现在也还早了一点,但其他三部应该问题不大。我们决定从趣味性比较高的《西游记》开始。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讲,《西游记》的人物和故事可以说是耳熟能详的。我从小就喜爱《西游记》。无论是西游记的小人书,原著,还是电视剧,都爱看。尤其是80年代六小龄童那个版本的第一代《西游记》上映的时候,那种万人空巷的场景,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甚至到了大学年代,每年暑假回去,能够津津有味看下去的电视剧,还是《西游记》。
我跟女儿说,《西游记》是爸爸从小就非常喜爱的,不仅故事非常有趣味,而且原著的语言相当优美,你将来稍大一些一定要去好好读一读原著。你现在读的是一个简写的版本,但也应该是很有意思的。女儿愉快的答应了。我陪女儿读《西游记》的阅读之旅,就这样开始了。对我自己而言,又是一次重温经典的时候。
2
现在我陪女儿阅读的方式变成了探讨和交流式的了。也就是说,在阅读的中间,我不会轻易打断她,只是在旁边安静的听她读。等她读完,我们就可以互相讨论了。一开始,她仍然按照我们原来的约定,把这个故事用她自己的语言大致讲一下,然后我可以向她提一些问题,她也可以向我提一些问题,只要是关于这个故事的,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
《三打白骨精》是我从小就印象很深刻的一个故事,所以当读完这一章的时候,我向女儿提了几个特别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当孙悟空识别出来,白骨精变成的村姑和妇人,并把母女俩打死时,唐僧都责备了孙悟空,而且每次都阻止孙悟空去打,要他不要伤害人命。但悟空都不听。最后当孙悟空把妖怪变的老爷爷也打死的时候,终于把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你觉得唐僧责备的对吗,或者说唐僧的做法对吗?”
女儿回答说,“唐僧的做法当然不对啦。因为那是妖怪变的呀,所以孙悟空才去打的呀。不然妖怪要吃他们几个人的。”
也许,这可能确实是大多数人的答案。小时候我也是这样想的,甚至到大学年代,仍然是这个想法。直到有一天,当我学习心理学后,并重读这个故事后,我才意识到这个想法并不正确。
于是我问女儿,“你觉得孙悟空到底凭什么能够识别出是妖怪的呢?” 女儿想了想,没有想出来。于是我提示道,“孙悟空的眼睛是什么样的?”
“哦,孙悟空有火眼金睛,所以他才能识别出妖怪。”
“嗯对的。那好,唐僧有没有火眼金睛呢?他能不能识别出来呢?”
“唐僧识别不了,因为他没有火眼金睛。”
“如果唐僧识别不了,那他就会认为那两个母女是正常的两个人,对吗?” 我紧接着问道。
“是的。”
“也就是说,站在唐僧的角度,他既然认为那母女是正常的人,就不应该去伤害她们。那他阻止孙悟空去打死她们,就是正当的喽?”我微笑着问道。
“嗯,好像是呢!”女儿说。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换位思考的问题。也就是,唐僧之所以责备孙悟空,是因为他没有站在孙悟空的角度去看问题,他没有认识到孙悟空是能够通过火眼金睛识别出妖怪的,或者说他没有充分的去信任这点。而后来孙悟空被他师父赶跑后,也埋怨他的师父,也是因为孙悟空没有从他师父的角度去认识到,他师父是识别不了妖怪的。以后你要好好体会这点。” 女儿点点头。
3
后来,女儿又读到《真假美猴王》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也是非常精彩的,寓意也是很深。有很深的佛理在里面,当然女儿现在还领会不了这点。但我还是想启发一下她。
首先我问女儿,“为什么所有的人,包括天上的神仙,甚至观音菩萨,最后都没办法识别出真假美猴王呢?” 女儿摇了摇头。
“那最后是谁识别出来了另一个美猴王是六耳猕猴呢?”
“如来佛祖。” 这次女儿立刻回答道。
“是的。这是因为如来佛祖的法力最高。但你知道六耳猕猴到底怎么来的吗?”我继续问道。
女儿还是摇了摇头,我知道她是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的。因为书上也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我曾思考而不得的,后来我才有了一个大胆的答案。
“其实六耳猕猴就是孙悟空本身。是孙悟空自己变出来的。所以才会那么像。” 当我说出我的这个想法时,女儿大吃一惊。
“这个故事其实在说明一个佛理:每个人身上都住着两个自己。一个[假我],就是假的自己;一个[真我],是真的自己。有时候这两个自己会互相打架,谁也不服谁。但谁也识别不出来哪个真哪个假。只有到佛祖这里才能真正识别出来。当那个假的自己死掉之后,才能找到真的自己。以后你会明白,这其实也是佛家修行的过程。” 当然,女儿现在应该还明白不了,就当给她种下一颗种子吧。
花了两周的时间,女儿终于读完了西游记的简本。后来,我又给她找来了美国版的“西游记”,也就是《绿野仙踪》。她也读得津津有味呢。
2018/12/6,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