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琢磨写文字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匮乏到让人捂嘴大笑的程度,以前自恃一口流利的口才,不惧怕任何的语句在我这出现招架不住的地步,不夸张的说,每一个人抛出的每一个梗,我都能接住。结果在我琢磨开始写文字的时候,发现,我这个人适合的是脱口秀类不过脑只过嘴皮子的节目。
我准备开始写一本小说,大体的构思有了,故事背景也已准备好,当我准备用文字描述时,我才发现我有多差劲。
我试图用自己的口才来叙述小说,结果发现,语句不通。开头根本语句不通,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因为书读的太少,这个终极理由让我自己信服了。的确,文化程度低,开始沉浸在快节奏的生活,我可以刷微博、刷抖音一整天,却不愿意心平气和的坐着阅读完一本书。买了书,落了灰,我在想,买都买了,还有必要看吗,什么小说的解说我不能在网上找到书评?何必枯坐着阅读。
今日在迎新群里,凌波老师的一番话点醒了我,人不能不阅读,每个人的起点不同,更应结合自身的情况做阅读的跟进。我参与了微信阅读的365天的挑战,目前已挑战100天,不过我觉得我的阅读更是一种敷衍,每天完成的都是阅读的任务,看的都是些没有营养的小说。
我也在想,要怎么开启阅读纸质书的步骤,我给自己找了借口:工作原因,上班时间是不能干与工作无关的事,但是刷手机我怎么就能捞得着空呢?给自己找借口:我晚上要早睡的,但是事实是我捧着手机能照样刷到半夜12点。放下手机我开始焦灼,开始迷茫。身边不是没有卷的人存在,我这样的躺平方式真的好吗?但是这不耽误我第二天依旧躺到闹钟第三遍响起才起。
目前我在改进中,我开始尝试加入运动:早起半小时跳操,晚上增加跳绳。从这些运动开先调节自己的作息,而后增加阅读。
准备在今天起开启我今年的第二本纸质书,选的是《杨绛传》,而后准备入手凌波老师推荐的《微习惯》,改变不是一步即成的事,日积月累,慢慢改,人生有的是时间。每一个今天,在未来都不会再遇见,唯有阅读后的知识才能永远印入脑海,偷不走,抹不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