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创造性的教师技法:教学“妙花”的绽放第一部分,主要描述山梨县久那土小学古屋和久老师的“成功养蚕”的课例。佐藤学教授的评价是本节课是洗练度和达成度都很高的成功课堂,达到了“妙花”的境界。13个学生都能柔和的、雀跃的协同学习,人人皆有存在感。
走廊里饲养着100多条蚕和各种养蚕的工具,邀请家长作为学习者共同参与。学生能说出很多养蚕的专业术语,交流如同丝线一样纤细,协同学习的情景如同“织物”一样鲜明。说明真正学习的发生。
佐教授通过描述学生和家长学习的记录说明本节课协同学习的卓越性。如此精彩的课,离不开古屋老师实践研究。
古屋老师一直致力于“民俗学的教育实践”研究,支持“作为对话实践的学习”理论和“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的愿景”。进行了三年的“民间故事教材”的调查和编辑工作,并用到本节课中。之后实践左教授提出的“作为对话实践的学习”的课堂教学,并进行“学习共同体”课堂改革,在全校提出了全校共同创设“学习共同体”的建议,并得到认同。三个年头,古屋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要站在展开学习的儿童的视角来探究教材。
古屋老师对研究越来越痴迷,不断探求教育的原点。他悟出教师的工作要不断砥砺真正必要的东西,下决心剔除不必要的东西。左教授认为这是至理名言,朴实而响亮。
创造性的教师技法:教学“妙花”的绽放第二部分,继续描写古屋老师的课堂。左教授以其专业的本能很快捕捉了教室的“气息”。课前五分钟,学生已经进入了协同学习的状态,这是创造性教学的开端。
佐教授说教学之初的教室的“气息”对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气息”的起伏和“冲刺与挑战的协同学习”通过“个体之间的融合”形成了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三善先生表述“气息”的重要性:意=心的声音,息=自己的心。
佐教授分析了古屋老师课堂中教室的时间特征。区别于通常的学校课程,如“流水”连绵不断,奔腾向前。但是,学习是基于体验的身体的活动,是身体所经历的时间,是可逆的、循环的、多重的,是过去与现在的结合,是不断积累的“积雪”一样的时间。一年来学生还在教室旁的走廊里学习养蚕。
关于学习的时空,儿童与父母、祖父母或当地的长者们三代人共同开展学习,让课堂的学习从根源上就充满着动力。
古屋老师为本节课准备了三种教材,课堂教学构造极为单纯。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化的,13个学生有13中学习方式。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话题和解释,古屋老师 的应对平淡而纤细、温和而复杂,完成集中了“倾听”、“串联”、“反刍”。这种应对的绝妙之处在于没有多余的话语和动作,学生能做出敏感的反应。
古屋老师撤掉了讲台,坐在学校座椅上,视线与学生视线水平交流。学生完成理解协同学习就是要建立“联系”,每位学生的发言都和前一位学生的应答相呼应。
本课教学技法的最大特征是“反刍”。“等一等,这个在哪里写着呢?”这样频繁出现的语言让学生不断回归教科书,学生已经领会这种学习方法,学生的发言都会加上句“某某页写着······”。
古屋老师的实践是“主题—探究—表现”,表现了学生们“调查”、“串联”、和“表达”等创造性探究式学习的展开。学习结束后学生提交了两类报告都很精彩,一类是“研究报告”,一类是“关于蚕的故事”。学生变成了讲故事的人,表现出“本土性知识”的魅力。
心得
除了天天“啃”的《教师用书》以外,《教师花传书》应该是读的很认真的一本专业书了。读、画、注,再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记忆一次次加深,感受也越来越多。
古屋老师一节课用三种教材,三代人共同学习,一年的时间学生都在走廊学习养蚕。打破时间,跨越空间的学习开阔了我对课堂教学的思维定势。学生不仅学会了养蚕,了解了养蚕的文化,还会讲养蚕的故事,体验协同学习的历程。学生能力的提升是全方位的。
古屋老师认同学习共同体,不断实践研究,充实自我修养,三年时间思想有了新的突破,聊教学是他开心的事情。特别是有感而发的总结出的教师的工作就是要砥砺真正需要的东西,努力剔除不必要的东西。道出了教学的真谛。
把教育作为毕生的追求,作为一种幸福生活的方式,自我修养成创造性教师,“妙花”在课堂尽情绽放。自己幸福的成长并且能带动一个学校,一群人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古屋老师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伟大在于,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着实令人佩服,平凡在于,这样的成长之路,我们人人都能走。课改刚起步的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让我们一起向幸福出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