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句话是很难总结一出精彩戏剧的,更不能用一句话就把某个长篇故事概述完毕,能有这样功底的文学作家,那一定是功力超群的。
就算是现在播放的电视连续剧,也不能简简单单的用一句话就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陈述故事过程和其中的曲折。
虽然归纳法在很多时候是有用的,但是用一句话来概括剧情,就显得捉襟见肘,令人费解了。
一句话概括剧情有时候听上去匪夷所思,可是现实生活中又是必然要用到,尤其在碎片化的时代,如何用一句话吸引别人的眼球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字功底了。
我一直觉得,古代的那些词作家,写下千秋诗篇的诗人们,在面对一句话概括这样的作业时候,绝对是信手拈来,一气呵成。 说起词句,决定一个人词曲风格的,除了智商,恐怕就是自己的经历了。
有时候想想,李白、辛弃疾和纳兰性德,这三个人,词曲风格都是天马行空,往往在出人意料的地方杀出一句话,让人瞠目结舌,而又有种猛烈被抨击到的情绪,他们的文字功底真的是修学来的,还是集中了几代人的修为,从天获得的。
我想起国门刚刚打开,有几个广告词让人印象深刻,后来才知道那是香港的词作家写的,他们依然保持着老牌的词韵修辞的家学,所以创作出的广告词有一种淡淡的素雅和无尽的幽香,让人听后口齿留香,不断的品味。
所以季羡林说过一句话,要对中国文字有一定的了解,大概需要背诵几百首古诗和几十篇古文。
我觉得他这话说得很中肯,毕竟中国千年的文化中,那些隽永长绵的文字能够越过时空还能让我们看见,就足以说明那些文章诗句已经拥有了超越的力量。
文字的力量是它所携带的信息,从某种角度来说,信息第一,物质第二,由此可以了解,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
而美好的文字,穿越今古的文字更有不可想象的能量。越是在现在这个年代,越要珍惜我们的文字,越要对文字精益求精,在文字中找到庄严浩然的正气,历史浩荡,山河影转,但是文字却能照古今。
精简的文字和繁杂的文字,只要让人产生美感,心中感受到力量,这样的文字就是好的。因此古文也好,白话文也好,好的文字自有他生命的力量,自发的展现出来。但是如果希望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用一句话涵盖多样的情谊,恐怕略显古雅的文字更合适一些。
这些文字,也只有在诗歌和古文中去寻找了。 言简意赅的文字不是没有弊端,所谓的假大空是有可能的,更有那种类似骈文的,由华丽辞藻堆砌出来的,无病呻吟或是扭捏作态的文字存在。
当然,这不是某一种文体的问题,而是写作人思维的空洞和他养成的一种陋习。
如果我有时间,我希望能熟读纳兰性德的诗词,希望这个计划能够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