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顾:
事情导火索:一副眼镜
事情经过:班上有同学自己花6块钱买的一副眼镜突然不见了,尽管便宜,但外观很漂亮,是女孩子们钟意的那种款。在丢失的第二天,这个女生突然鼻梁上多出了一副同款眼镜。而这个女生并无近视,先前也都没有戴过眼镜,而且这副眼镜上还有同学丢失那款的相同的划痕。班主任通过综合种种迹象,最后还是找她谈了话,很委婉的问了问她具体情况,然后才跟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询问了相关情况。但遗憾的是,该学生在谈话中给到的答非所问的夸张说法不得不让老师对她笃定了怀疑。因为班主任很清楚这个女生内心的脆弱与敏感,所以还是会极力维护她的自尊。害怕她做出过激的行为,重话都没有多说一句。
然而,即便班主任如此细心的呵护着,在谈话过后没多久,即便上课了,可该女生突然消失在了教室里。班主任只能叫几个信得过的同学满校园到处寻找,最后在她曾经七年级的教室(现都搬进了新教学楼教室,以前的旧教室已经都上了锁了)门口——现在学校的食堂二楼,平时除了打扫卫生的同学去打扫外,很少有人会上去——找到了她。我跟她的班主任赶紧赶过去,因为她曾经不是没有做过过激的危险举动,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必须有所为。但是,女生趴在教室门口外的防盗窗那儿,任凭班主任如何叫她,她硬是一动不动,一声不吭。见此状,我只能示意她班主任先行离开,自己留下来与她单独沟通。
我虽不是她的班主任,也不是她的科任老师,但是去年11月份曾将坐在学校阳台上意图做出过激行为的她成功的劝说下来过,知道了她内心深处不过是极度渴望被关注罢了。当然,也许那一次之后,或许在她心里本身对我也没有那么大的敌意吧。
上一次,我假借“落枕”,打开了与她对话的突破口。这一次,显然不行。但我知道,想要沟通,首先得让她“开心”,不是哄骗的开心跟快乐,而是帮她打“开”“心”扉。因为一旦心门关闭,任何的沟通技巧都无济于事。
班主任唤她,她一动不动,最初的她背对着我,如若没有正面表情、神态的反馈,真的很难把握她的情绪。所以,让她肯动必然是第一步,只要她还能动,那让她说就不难了。看她双脚刚好被空置斜放着的楼梯分开着,于是,我轻轻拍了拍她:“WY,你稍微过来一点,我得把这个楼梯挪一下。”第一次说,她没有任何反应,当我第二次边说边搬弄楼梯时,她挪脚了。我知道,沟通有望了。
等她离开了刚刚的“安全区”后,我知道她需要的是一个新的安全区来安放焦躁又孤寂的心。而我们之间的距离一定得是让她觉得舒适的距离。因为早已了解了来龙去脉,所以才能更笃定的说着一些看似不着边际的引导话题。没有直奔主题,因为我感受到的是她内心的不安、自责、愧疚与委屈。此刻的她需要一份真诚的安慰。看到她左脚网鞋湿了一截,所以我们的对话就从她的湿鞋开始了。从“鞋子湿了,袜子有没有湿?”“冷不冷?”到“要不到我办公室先把鞋子烘干,小心不要感冒了……”当她给到的反馈越多时,我知道我们的沟通可以更好的进行下去。
有些东西,往往在不经意间的破防中会喷涌而出。我肯定她喜欢美好的事物,肯定她想拥有美好事物的动机,引导她或许我们拥有的方式可以改一改,让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式,那么最后一定是皆大欢喜的结局,而不是当下两败俱伤的收场。
最后,她接受了。所以才有“拉勾,一定好好爱惜自己,珍惜好每一个当下的幸福,让未来可以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美好。”
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任何存在都可以被接纳,因为它已经存在。如若一时接受不了,那就将心打开,换个角度去欣赏,毕竟黑暗背后一定是阳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