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在中国是一种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观念,有人称之为面子文化。穿名牌,面子;喝茅台,面子;开靓车,面子;抽高级烟,面子。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过去还是现在,为了面子一掷千金,为了面子送大礼,为了面子主动或被动进行攀比消费等现象屡见不鲜。鲁迅先生曾经专门撰写过分析国人“面子”的文章,他说外国人往往认为所谓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而其实“面子”之有无,情况相当复杂,并且富于变化,这里至少有两种类型,一是“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面子’,也就是所谓‘脸’。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作‘丢脸’。”相反地,如果“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情,就‘有面子’,或曰‘露脸’”。另一种类型是“只要和普通有些不同便是‘有面子’,而自己成了什么,却可以完全不管”。就如同阿Q头上“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一样,自己特有的这疤乃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
如果说面子文化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还无可厚非的话,那么,当面子文化上升到政府行为,特别是当面子成为工程时则值得人们深思。
苏北地区的灌云县是一个穷县,可却想要耗资上千万元,“打造世界一流亮化工程”。一边是耗资上千万元对全县200多个政府部门、单位,300余幢楼体进行整体亮化,一年仅电费就达二三十万元,而另一边却是城市低保预算资金在全省倒数第一。县政府为了搞好“一流”工程,停开汽车为省油,停开部分电话为省钱。举全县之力一定要打造世界一流。
辽宁省西丰县是一个贫困县,却要建号称“世界最大” 的交易中心。据西丰县官方的资料,交易中心总征地面积2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目前已竣工的一期工程总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包括1.9万平方米内设四星级宾馆的16层大楼、4万平方米的超大空间地下停车场和车库、10.4万平方米的三层商住店铺等。“全国最大是事实,世界最大是目标!”“天字号工程!从现在开始让西丰影响世界。”在辽宁省西丰县东北土特产品交易中心正在建设的二期工程墙外,几幅红底黄字的宣传标语格外醒目。
苏北地区的灌云县和辽宁省西丰县都是穷的叮铛响的穷县,可为什么还要花费巨资打造所谓世界一流的面子工程呢?窃以为,其背后是官员的政绩观在作怪。作为穷困县,GDP肯定是落在其他富裕县的后面,如果不做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那怎么能吸引上级领导眼球。“让西丰影响世界” 、“打造世界一流亮化工程”,其实都是障人眼目的迷魂阵。
说起来,这些穷县的官员也实在可怜,他们这些所谓工程只不过是东施效颦、拾人牙慧而已。在东部一些发达市县,人家早已成功运作,并已屡见成效。
在中国,什么事都要赶早,何况是面子问题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