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一种道德意义上特殊的上层建筑,其来源似不可靠,而其终极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道德发生的过程中,恶本身也被无数次重新解释与正名,因此其原始的意义也逐渐地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混沌存在体,单就这个价值晶体呈现给我们的每一个侧面来看,谁也难以理清其中的逻辑纠缠,故而历代哲学家都对此有着不同的阐释,它作为哲学领域的一个“高地”,是哲学家们必须要翻越的山头,马可·奥勒留也不例外。
作为罗马五贤帝之一的马可·奥勒留,历来被称为是“哲学家皇帝”,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斯多葛派后期的发展以及基督教教义的发展。此书便是他思想的结晶,纵观全书,我们清楚地发现关于对”恶”的讨论占据了此书相当大一部分的篇幅,可见“恶”在奥勒留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中,我也将结合奥勒留对“恶”的理解,浅谈“恶”的描述、来源和消除方法之我见,能力有限,如有疏缺,请多包涵。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一、什么是“恶”?
(一)“恶”的存在性问题
首先,我们当注意到:我们是怎样认识到“恶”的存在的?在现实世界里,无论东西方,或广义而言,各种人类文明的思想体系里,都有一个关键的“对子”——善与恶的对立。的确,阐释什么是“恶”,必然离不开对“善”的分析,但是,很显然,这两者代表了两种极端,即褒义和贬义,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恶”视作“善的反面”,那么“善”也就是“恶的反面”,实际上这样就陷入了一种循环论证当中,而且,这样还会导致概念的偷换,比如其他的对子如“荣辱”、“美丑”等,我们便会无意识地用它们来指代“善恶”,而实际上并没有解释出“善恶”的实质。
有趣的是,在排除掉那些具体形式的对子的逻辑的扰后,马可·奥勒留并未直接给“恶”下定义,相反,他在论述“死亡”时使用了一种“实相离言”式的说法“因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那这句话的后半句单独拿出来便是一个独立的命题即“如果一个东西合乎本性,那么它不是恶”,若此命题为真,则其逆否命题也为真,故而这句话等价为“如果一个东西是恶的,那么它不合乎本性”。
(二)死亡是否是一种“恶”?
站在奥勒留的立场上,死亡并非是一种“恶”,甚至是一种”善“
这一点上,马可·奥勒留的态度非常鲜明:“同等地发生于好人与坏人的事情绝不是恶。”他指出除了善与恶外,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即“非善非恶”,如他自己解释的那样“死亡、荣辱、苦乐所有这些事情都同样地发生于善人与恶人,它们并不使我们变好或变坏。所以,这些事物既非善又非恶。”
“对于宇宙有用的一切始终是好的和合乎时宜的。因此生命的终结对每个人都不是恶,因为它绝不是耻辱,这是由于它不依赖于意志也不对立于普遍利益,而且这还是件好事,因为它对宇宙来说是合乎时宜的和有利的,是跟宇宙一致的。”——《沉思录》
在他看来,死亡依旧是他哲学思想中的“宇宙本性”的组成部分,并未脱离他的"掌控“,因为死亡是个人肉体的终结,而人本身却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小小的身体,一点微弱的呼吸,还有理智“,理智作为宇宙整体本性的流溢,其通过适当的合乎时宜的死亡来最终达成自己趋向于神意的目的,正如他在卷二中说的:“所有从神而来的东西都充满神意,那来自命运的东西并不脱离本性。”支配我们的是我们的“理智“,”而其他的一切,不管在不在你意志力范围之内,都只是死灰和烟尘“,正是通过这些奥勒留得以一窥死亡之善,并借以消除传统意义上对死亡的畏惧而达到“蔑视死亡”的境界。
二、既然在奥勒留那里,宇宙是一个有序而优美的整体,那么为什么还会有“恶”出现?
(一)作为宇宙整体下的人的“部分的恶”
“每一本性当它在循自己的路行进得很好时都是满足于自身的”。——《沉思录》
奥勒留在谈及“恶”时,其实很容易发现他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即神设计的宇宙本性和宇宙整体本性下作为其一部分的个人本性。在奥勒留的沉思中,他提及,就宇宙本性而言,“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带有某种目的做出的”,那么善恶是如何体现在这个“某种目的”中便成了他接下来要思考的,于是他引入了一种情绪——后悔,作为一种潜在印证,因为在他看来“后悔是一种因为忽视了某件有用的事情而作的自我斥责,而那善的东西必定也是有用的”,也就很自然地推知正是人错过了某些有用的善,所以会感到后悔。
但这只是告诉读者用情绪感知到善恶的方式,可他并没有直接指明恶的概念,纵观他的沉思逻辑,我们也会清晰地看到,他认为的神性是至大至全的,是一切本性的来源,在神的层面上,因为全知全能而包含了宇宙的所有,也就没有了善恶之分,一切“都充满了神意”,所以其实在他引入情绪作为某种标准时,他的目光就潜在地转向了人的本性,在这里,他发现人的本性若要实现自己的“自洽”,势必要找到自己本性能够支配的范围,在这个过程中,也因为人自身的局限性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理解力的障碍”,这些障碍显然阻挠了人的理智本性趋近神性以达到与宇宙和谐的努力,因此这些障碍也就成为了奥勒留所认为的“恶”。
在“宇宙是一个有序而优美的整体”的元叙述下,奥勒留很自然地便把“恶”的一切归向了人,因为人本身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必然会因为自己天生不是“整体”而产生本性上的缺陷,也正是“拥有——缺少”结构构成的人类本性才会有意愿区分“善恶”,才会有“善恶”的出现,如他所言“每一判断、活动、欲望、和厌恶都是发生在内心,而任何恶都不能上升得如此高”,既然“恶”的外延连人的内心都无法超越,那么恶也就”全然不损害到宇宙“了,只有如此,恶在这个神性宇宙里的存在才变得“客观合理”,而奥勒留的论述也才实现了一种“整体——部分”意义上的逻辑自洽。
(二)本性无知孕育的“恶之花”
“他们染有这些品性(好管闲事、忘恩负义、傲慢、欺诈、孤僻)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沉思录》
显然,“恶”的定义是围绕“本性”来展开的。那么,也正是本性生发出了“恶”的概念,那么究竟是怎样进行的呢?在这里,就必须理解奥勒留的一个关键的逻辑出发点——本性。
在他看来,人是由身体、灵魂和理智三个方面组成的,而“感觉属于身体;爱好属于灵魂;原则属于理智”。其中的理智即理性,它是人的本性所在,是隶属于宇宙的整体本性,“合乎本性”即是让自己理性化趋向宇宙本性并最终与宇宙协调统一,但是,“人的灵魂的确摧残自身······使自己脱离本性”,这种脱离就产生了恶,而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欲望,如他自己举例“因欲望而引起的犯罪比那些因愤怒而引起的犯罪更应该受谴责“,而并非所有的欲望都会造成恶果,很多时候反而是”欲望“促使着人类来进步,但它的恶是怎么产生的呢——无知。
的确,正因为无知,使我们无法看清真相,一味地被欲望勾牵而与自己的本性——理智越行越远。
三、怎么消除“恶”?
“神灵将不会使你陷入恶······他们赋予人所有的手段使人能不陷入真正的恶······不陷入恶完全是在一个人的力量范围之内的”。——《沉思录》
诚然,对于善恶的无知,恰恰是造成恶的根源所在,因为相对于无知而言,作为一个坚持理智的人,理智是消除恶的第一要义,因为它会驱散无知的阴霾,照亮自己心中原本就有的神性的曙光,奥勒留认为凡是“理性的动物是相互依存的,忍受亦是正义的一部分,人们是不自觉地行恶的”,在祛除人们的无知这个层次上,奥勒留则开出了两则”药方”。
第一, 教育
”从我的母亲,我濡染了虔诚、仁爱和不仅戒除恶行、甚而戒除恶念的品质“。——《沉思录》
就像此书开头所谈的“品质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一样,奥勒留本人是有深切体会的,通过教育的熏陶,他认为人的本性会被逐渐从后天开发出来,从而摆脱无知的状态。
第二, 禁欲
“使自身摆脱感官的诱惑,把自身交付给神灵并关心人类”。——《沉思录》
他认为若想要趋向于神性,必须,也只有在排除欲望的干扰后,我们才能进一步关照自己深邃的心灵世界,让“植入内心的神性······使他不受快乐的玷污,不受痛苦的伤害,不被任何结果接触,也不感受任何恶”。其实不难发现,若要做一个注脚,我认为康德之“自律即自由”再恰当不过,从无知到理智、从人性到神性、从此岸到彼岸、从恶到善的过程,归根到底也是从必然到自由的过程,这对于我们每一个渴望自由与解放的心灵都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参考坐标与借鉴。
四、向死而生的意义
“使你自己不成为任何人的暴君也不成为任何人的奴隶”。——《沉思录》
死亡,究竟如何看待呢?我想谈一谈我的看法。生和死,对立而统一,生,换句话也可以说是“走在通向死的路上”,而正如我们所知的宇宙,其一开始并无生命存在,在死寂般的黑暗里它最终孕育出了像地球生物一样的生命,所以在所有的生之前,四维上下皆是死之世界,而所有的生之后,死亦将永恒降临。
于一个个体的人而言,生之前,“他”无疑无踪,生之后,亦将最终进入其注定的死亡,就像睡觉一样,我醒,但不知何时醒,醒亦是一种永远的命运之谜,从沉沦的梦海到此在的世界的这一段瞬间的“路程”我们始终无法真正体验,两者似乎完美对接毫无缝隙但又显然是存在巨大的割裂,而我睡,亦不知何时睡,理智的光辉沉入无边的黑暗中的“过程我们也无法真正体验,这种微缩版的”生与死“已然似无解,又何谈真正的”生死“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也许,就像史铁生所说的:
”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吧“
此生之中
玩世不恭,但也讳莫如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