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亲子教育中传递,你想知道吗?
那什么是看不见又摸不着,却一直存在,一直在亲子教育中传递呢?

其实是我们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一直在亲子教育中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着。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句话有遗传的因素在里面,其实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传递。

龙、凤和老鼠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它们的孩子看样学样,跟着父母学,跟着大人学。慢慢地,他们就习得了家族传承的思维模式。
很早以前,报纸上刊登了一个放牛娃的故事。放牛娃放牛,就是让牛长大卖钱,卖来的钱用来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娃,然后让娃继续放牛。

这是放牛娃的思维模式,他把这种思维模式传给他的孩子。
如果有一天放牛娃走出了大山,更新了思维模式,他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理念就会随之改变。
现在好些孩子是保姆在带,或者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带。谁带孩子,就把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传给孩子。孩子看样学样。
因此,在带娃这件事情上,家长就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孩子和什么样的人一起生活更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再举一个例子。
文革时期,许多知青下乡插队。好些人放弃了读书,荒废了学业,对未来失去了希望。还有一些知青却在闲暇时间抽空复习功课,一直保持读书的习惯。

等到1977年恢复高考,那些从未放弃过学习的知青在高考中金榜题名,改变了命运。而那些在文革中放弃了学业的人后悔荒废了时光。
这两类知青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当然有禀赋的区别,也与从各自家庭中获得的思维模式有关。
一个重视读书学习的家庭,父母言传身教,培养了子女从小热爱读书的好习惯。父母的眼界和格局从小就影响了孩子的认知。
再说健康问题。相同的病会出现在家族里。这看起来是遗传。其实,这背后也有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

我有一个朋友,她家三兄妹,她父母和哥哥都有糖尿病,但她和她弟弟没有这种病。这是为什么呢?
她说她和她弟弟很早就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她的哥哥和她父母住在一起。
她的父母经历过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困难时期,饿过肚子,吃过观音土。因此,她的父母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模式:饭要多煮点,每餐要多吃点,不多吃点,很快就会饿的。
她的哥哥和父母住一起,自然会受父母的影响。
于是,他们每餐都吃得很多,体检出来患了糖尿病。
在我的朋友看来,导致她父母和哥哥得糖尿病的部分原因是她父母每餐要吃得很饱的思维模式引起的。
她父母天天说要吃得很饱,她哥哥也无形中接受了这种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也患上了糖尿病。
虽然这不绝对,但吃得过饱确实得糖尿病的几率要大些。如果改变思维模式,少食多餐,或许会有改观。
今天和大家探讨思维模式在亲子教育中的传递以及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希望我们能时刻觉察并调整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让我们的人生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