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zsrbapp.zsnews.cn/mobile/news/view/530221?from=singlemessage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读《五百年来王阳明》
人生中总会遇到很多艰难困苦,我们时常会感到慌乱悲戚。“时穷节乃见”,只有修行深厚者才能做到泰然处之,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郦波教授在《五百年来王阳明》一书里,讲述了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阐述了王阳明在千磨万击的人生困厄中创建心学的历程,系统梳理了知行合一大智慧。
当年王阳明谪居龙场,他发现这是个瘴气弥漫、民风野蛮愚昧的地方,他只能在山洞安身,靠野菜充饥。龙场没有变成一个消沉之地,倒成了王阳明静心开悟,立地成圣的圣地。人生的智慧大体如此,让我们感到最绝望的时候,也正是磨砺自己的大好时机。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正;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知易行难、知难行易一直以来都是大家喜欢讨论的问题。“知易行难”就是我们常说的:“懂得许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它的“知”是指“闻知”,“行”是“先知后行”,听得这个道理容易,但去实践它并不容易。“知难行易”是孙中山创立之说。他在《孙文学说》,提出“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并以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等十事为证,说明人类社会中的任何事都是行在先,知在后。所以可知,这里的“行”是“先行后知”,而“知”指的人类的科学知识,而非某个人“闻知”“说知”或“亲知”。
我们经常会说:“我都知道,但我就是做不到。”王阳明回答:“做不到就不是真知道,真正的知道就是能做到,知、行是一个整体。”
红了五百年的王阳明,我们该向他学什么呢?龙场悟道,让王阳明悟出了“心外无物”,正式创立了心学,之后他将“心即理”不断延伸,渐渐产生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以纠正当时知识分子空谈、虚谈之弊病。
郦波认为,“知行合一”能够解决人的习性的问题;解决习性问题,没有比知行合一更有效的了;它能够帮你找到真正的自己,塑造自己,成就自己,是强大的生活之道,是生活中改变习性最关键的一种智慧。不仅如此,它也能成就你的家庭、你的团队、你的组织。
知到行,行到合,达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方法就是“事上练”,在处理各种事情的过程中磨炼自己。许多人经常感到目前的工作氛围很郁闷,于是就不停地换工作,但始终没有得到自己所想的。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认为:“工作即修行,工作就是最好的修道场。”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工作来磨练自己的心志、提高自己的人格。就是说,全身心投入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用心去做,总能领悟其中之道,光复此心,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我们完全有时间去修炼,并且是时时刻刻都可以修炼,工作中会遇到各种人和事,当你处理每一件工作的时候,都需要从内心去出发,是否有私欲干扰你的内心,时时刻刻去除私欲,就是一种修行。
事上练,练的不是事情本身,练的是我们的心。事上练,所练的事并非都是世俗意义的好事,好事与坏事,看似泾渭分明,其实是混沌一片。心学上所谓的好事与坏事,就是适宜自己的事和不适宜自己的事。
不要因为工作而工作,在工作中修炼自己内心也是一份工作,是一门人生的必修课。工作和修行是并存的,不可顾此失彼,要统一起来,工作慢慢会顺利起来,心灵的幸福感也会慢慢增加。
王阳明的一生,是追求真理、不断自我完善的一生,他不仅找到了内心的光明,更将这种发现尽力散播,帮助更多的人发现自己内心的光明。他的理论建树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自我的修炼和实践的锻炼,他的发现是自悟,他的功德是救人。正因如此,自阳明心学诞生以来,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都将其奉为圭臬,身体力行,并创造出了辉煌的事业。
我们或许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改变不了过去,但可以把握现在。生命中有太多的挫折,我们必须独自承受成长的磨砺,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坚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会面对艰难困苦和逆境厄运,在磨难与挫折中寻找出路;只有找准方向,用心去做,办法总比困难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砺心志,让自己内心无比强大,才能成为坚不可摧的自我。
稻盛和夫在《活法》提到:“人生就是一台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人生的主人公。不仅如此,这台戏的编剧、导演、主演都由自己来担任。我们的人生这样自导自演的机会只有一次。”跌宕起伏的剧情就如生活中沟沟坎坎,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