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瞧不起农民,根本原因在于计划经济时期,泾渭分明的城乡差别,城乡人口不能自由流动,人口比例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只能从事效益十分低下的单一农业,机械呆板地在生产队上工,悲惨的赚取一点可怜的工分,还整年忙个不停,虽然没有剥削压迫,但却做了思想的奴隶,被思想压迫得奄奄一息。

即便农村经济面临崩溃,还要尽力支援城市,城里人虽不富裕,但人口少相对来说多了一份保障,地位相对优越,自然会看不起农民,势利是人的生性使然,别拿素质说事。
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务工,干的都是又脏又累的辛苦活,本来就有优越感的居民,更觉得自己有点像贵族。经常听到城市居民拿农民开涮,某某不会打扮穿得跟乡下人一样,某某品位不行眼光跟乡下人一样,怎么说呢?我觉得当时的居民,小市民意识太重,有点优越感就瞧不起农民,总的来说,大多数普通居民素质普遍偏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居民和农民已经没有了明显的界线,大多数农民已经变成了居民,原居民比例越来越小了,随着房屋不断的买卖交易,新老居民的情况很普遍,差距也基本消失了,这种瞧不起农民的言论较少,但原居民在城里根基要深一点,有原来单位分配或私有的住宅,年纪大的几乎都有单位退休工资,而农民进城是白手起家,所以在城市生存还是要相对艰辛许多,大多辛苦活的行业,原住民的子女干的很少,再过一二代,就差不多慢慢平衡了。
现代的农业,也不是那时候的刀耕火种,是和工业一样的产业,农业岗位也和工人一样是个就业岗位,没什么差别了。不过又一个没行业界线巨大的差距,又在不断形成,那就是贫富差距,没房没车的男生找对象可不容易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