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学五年级在镇上小学寄宿开始就一周回一趟家,县高中寄宿一个学期回一两趟家,大学里一个学期只回一趟,一直到现在在外地成家,一年才回去一两次。一步一步走出家门,离家越来越远,离父母也越来越远。
1
记忆里的父亲是脾气暴躁的,动不动就要打人的,我是老大,因为年纪大些,懂事也早些,少挨些揍,但是还是有几次记忆深刻的。
犹记得刚过年没多久,是一个睛朗的午后,父母应该是砍柴回来后,煎了些麻糍做为一家人的午餐,我当时应该是头刚过桌子高吧,我觉得那个放红糖水的碗放得位置不对,就去挪动一下它,没成想桌面不平,碗侧了,红糖水洒到了桌上,父亲狠狠给了我一巴掌,脑海里一直印着一幅画,那画面里刷得干净发白的桌子上被什么碗灼出来的大半圈碗底印。
2
小学里5年级,要毕业了,老师组织同学们去附近的山上爬山,每人要交10元钱,但是跟父亲说后,父亲说以后再去吧。以后就再也没有以后了。虽然不一定多好玩,但是它就成为了我心里的一个永远弥补不了的遗憾。
3
因为学习成绩比较好,父亲是寄予厚望的。他希望我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过年的时候因为贪玩,原定在外婆家只住两三天的,结果住了一个多星期才回家。回到家父亲就破口大骂了,因为理解他的心情,只能低头听着。
4
父亲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只能多洒汗水。
小时候,我们几姐妹年纪小,家里地又多,都是靠父母两双手播种、插秧、犁地、除草,农忙时要早上四五点起来,晚上八九点才能收工回家。长大一些,就跟着父母一起下地干活,打完了一丘田的稻子,在熹微的晨光中躺在稻杆上休息等父母把打下来的稻子装袋,再继续干活。多年没见朝霞慢慢的把黑暗的天空越照越亮,最后天空下的一切全都明晃晃的。
5
读高中在县城,很少回家,父亲也只去过几次我就读的学校。印象里有一次他到县城,大概是送我回学校的路上吧,他见有卖包子的,问我要不要吃包子,我自己是不饿的,而且早上也经常吃包子。就跟他说不要。也许是他自己想吃呢,当时为什么不跟他说要呢?真的不懂事。
6
父亲就是靠着双手养活我们姐妹三人,从地里刨食喂饱我们,支撑我上了大学,越走越远。
虽然因为他的脾气不好,没少让家人吃苦头,我自己的性格中也带着他的深深的烙印,以前很不理解他,总觉得他不好。随着年岁增长,终于明白了能逃得过环境限制的能有几人,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把家庭搞好。
认识自己的性格缺陷,慢慢的接纳自己,跟他和解,也跟自己和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