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追求自然,体现的是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道家追求与自然即“道”的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佛家的“空性”很相似,都强调个体和宇宙的同一性。首先我们来看看老子的“道”与佛教的“空性”这两个概念的哲学内涵。
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实相,老子认为是存在于天地之先的“道”,佛教认为是“空性”。如果将老子之“道”与佛教的“空性”放在本体论领域中,则具有更广阔的哲学背景,增添了其相互理解的维度和诠释境域,客观上存在契合或相似之处。这体现了人类思维的深刻统一性。
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说,宇宙首先从无中创生为有,然后在有的基础上演化为宇宙万物。简言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识道,老子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即求学一天比一天增加知见,求道一天比一天减少情欲,减少又减少,一直到无为的境地,即达到了道的境地。由此可见,认识道只能由虔诚的修行者在减少情欲的修行实践中来认识。
“空性”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佛教认为,空性就是依“空”而显之“实性”,是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真实本性。佛学的空性概念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是对一种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理论抽象。它反映了佛教的宗教特征。佛学谈空有其特定的宗教目的,就是使人破除对一切事物现象的实在性认识,领悟到世界一切事物现象之后的实相(空性)。
对上述两概念及哲学意蕴进行比较可得出两点。其一,佛学认为“空性”或“空”是宇宙的“实相”,老子认为“道”或“虚空”的“无”是宇宙的“实相”。因此空性(或空)与“道”(或虚空的无)研究的是同一对象,即宇宙的本体,而且两者的含义是相近的,是统一的。其二,佛学的“空性”与老子之“道”,对认知它们的途径或方法是具有一致性的,即只能由虔诚的修行者通过修行实践来体认。总之,“空性”与“道”两概念及哲学意蕴是有一致性的。
人生追求自然,就是追求生活的自然,也就是生活的“道”与“空性”。那是放眼望去所发现生活中的美好,那是饭后闲庭信步的人文意蕴,那是家人进进出出的平平安安……
人生追求自在强调的是一种解脱,正如佛家所谓“人生如雾亦如梦,缘生缘灭还自在”。人生过于虚幻,有些事情抓不到、摸不着,比如爱情、快乐,有些事情不要强求,比如感情。顺其自然,既拿得起,又放得下,才能更自在。
历史上很多有智慧的人,既拿得起,又放得下。既能入世,也能出世;既能辉煌,也能善后。很多大官功成身退,得以保全性命。多少富商,捐款助人,行慈悲之道,反而更加富有。其实,放下是智慧,是先舍后得。放下是豁达,是天地清明;是留白,是虚怀以待;是腾出空间,以退为进。只有该放下时放下,你才能够腾出手来,抓住真正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是一种大度、一种彻悟、一种灵性,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既拿得起又放得下,才能自在,这应该成为人生的追求。
【大平心语】
自由是财务、时间、思想的自由;自然是与道融合,进入空性;自在是解脱,随心所欲不逾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