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做“黄儿”失败了,从失败中我感受到了老传统老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任重道远。
一、什么是“黄儿”

“黄儿”是用小米面,玉米面或者糜子面做的一种类似煎饼的食物,在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各个地方应该都有这种吃法,只是各地叫法不一样。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叫“黄儿”,或者“摊黄儿”,其它地方有叫“炉糕” 的,有叫 “折饼”的,有很多。

作为一种食物,我一直觉得“黄”字前面应该加一个“饣”字旁才对,成为一个专有名词。生产小米的植物是谷子,古称“稷”,或者“粟”,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中国人把国家称为“社稷”,社火和种地,都是国家最重要的事。中国北方人民种植谷子,据考古证明有8000年的历史,那“摊黄儿”这种小米的吃法有多少年的历史呢?
二、亲手做一做
小的时候,我见过妈妈和姑姑做“黄儿”,现在每年春天,偏关街上也有人摆摊现做现卖的,每次路过都被香味吸引,勾起儿时美好的回忆,忍不住买几张。但是我从来没有从头到尾自己做过,特别想试试。问过我婆婆怎么做之后,昨天试着做了一下,失败了。然后去思考,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1.婆婆的做法

小米浸泡一个晚上,用磨豆腐的小水磨加工成糊状。米糊置锅内加热,60℃左右,保持3-5分钟。晾凉后加入酸浆(类似发酵用的酵母),搅匀后盖上盖子发酵。发酵完成后加入适量的食用碱中和酸味,搅匀后就可以加热铁鏊子,开始烙摊黄儿了。

偏关人们使用的铁鏊子整体不大,中间使用面积估计还没有24锅那么大,中间鼓起来的地方弧度很大,外边有边沿,折下来和下面平齐,适合放在口面不大的炉灶上。上面还有专门的盖子,用以保温。我见过有人没有盖子,直接扣了一个搪瓷盆,也轻便好用。
2.姑姑的做法
姑姑告诉我,不必沿用传统老做法,用新配方、新方法做,更便捷,更好吃。玉米面或者小米面半碗,放盆里用沸水冲,边冲边搅拌,直到拌成一块儿一块儿的,晾一晾,凉了之后加入半碗的小麦面粉, 加上干酵母粉,加凉水水用筷子搅匀。不能太稀成为糊状,能搅得动,搅得匀就行,因为发酵之后会更稀一些。发酵过程和时长跟季节、室温有关,但一般不需要放食用碱,只需要一点小苏打就行。
发酵好的面加一点小苏打中和一下酸性,可以加一点糖,打入2个鸡蛋,口感更好。再次搅拌均匀这一次搅拌有许多小泡泡,实在太稠也可以加一点凉水。为了方便,也不需要专门去找铁鏊子,用电饼铛就行。
我又问了问以前人们怎么做,姑姑说要先熬小米稀饭。多下点米,做成稠一点的稀饭,晾凉后在室内自然发酵,然后加入玉米面或者小米面,搅匀后发酵就行,无需加热熟化,发酵后加碱,加糖,一勺一勺摊在铁鏊子上烙熟。
3.摊黄儿
铁鏊子是铸铁做的,放在碳火上,导热快,导热均匀。电饼铛底子也很厚,导热也均匀。而且电饼铛火候控制相对轻松容易,只要开关按钮就行。绝对是城市生活的标配。

电饼铛预加热,用素油沾匀内胆锅,倒入一勺面糊,滋滋啦啦的声音响起来,这就是生活。
小时候过年前姑姑要做很多黄儿,用掉一大盆面糊,至少要一整天。正月里我们就吃这些存粮。那时不加小麦粉,也不加鸡蛋。我们依然吃得很香。现在的黄儿比起过去的,口感改善了很多,却依然不被年轻人广泛接受。这就是时代。
等到面熟了,香味四溢的时候,揭开盖子,用小铲从边上铲起来,就势把这边的翻到那边去,折起来就好,不用翻面再烙。这大概也就是人们称为“折饼”的原因。不管是“摊黄儿”还是“折饼”,都带了一个动词,很有意思。
后来想了想,我失败的原因一是面糊太稀了,二是小麦粉加的太少。我马上原谅了自己,第一次做,失败了才对,失败了我才会去找原因,去学习,有深刻的体会。
三、传承与发展
对比两种做法,一种是古老的,一种是新式的,一个在传承,一个在发展。传承是对过去的尊重和敬畏,发展是对新时代的回应。
新的做法不仅改变了配方和做法,连器具也改变了。不可否认,配方不做改变,喜欢这种食物的人会越来越少,不免走向灭绝。改变才能活下去,改变才是传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