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试图浏览一本书,打算让自己稍微定定神的那一刻,口袋里的手机再次震动起来,一条微信或者短视频推送让你的注意力顷刻转移。在喧嚣的网络时代,你是如何保持内心的沉静免受垃圾信息污染的?
你相信媒介(工具)方式决定人的信息方式,相当于信息生产力决定思维生产方式吗?
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方式不论有效性、花样种类、音视频3D、人工智能辅助等都对传统书籍承载信息的方式产生了全面碾压。可以说,互联网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在众多影响人类思维模式的工具当中,互联网是最新出现的一种无以伦比的工具,这是对它的最佳理解。
除了文字、字母、特殊符号和数字之外,互联网可能是引起大脑改变的唯一一项最有力的通用技术。最起码是自有书籍以来最有力的一项技术。
使用互联网会对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对知识的传承和再创造带来什么样的实际影响呢?
工业化思维方式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浅入深;信息化思维方式是透过本质看现象,由深入浅。后者达到的,就是浅薄,而浅薄比深刻境界反而更高,这是互联网无法忽视的特殊性。思维上的浅薄,一般是说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因此,它是与现象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一般人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总是觉得本质高于现象,因此深刻好,浅薄不好。但我们不知道,这种思维方式(相当于“传媒即是信息”中的“信息”),是特定思想工具(相当于“传媒即是信息”中的“传媒”)决定的结果,是柏拉图《理想国》中所说的那种“洞穴之见”,“有效期”不过二三百年。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就是摆脱“深刻”的教条而尊重“浅薄”的实践并取得成功的范例。
真正使现象式思维方式成为可能的生产力,正是现代高速发展,深度与生活相融合的互联网(不论是Ai,移动支付方式、短视频娱乐技术等)。超脱于工业化这个区区三百年的短期事件,回到思维方式的历史本然状态就会发现,现象式思维,包括碎片式思维、并行式思维、协同式思维、非线性思维、创新式思维……这些与互联网传媒高度匹配而具有“浅薄”特点的思维方式,与黑格尔时代传统工业化“深刻”思维方式格格不入,现在叫嚣短视频害处的人和过去铁器取代青铜器,抱着祖宗之法对改变深恶痛绝的老学究没什么区别。
在alphaGo以前,人类不相信计算机可以在围棋领域战胜人类。在ChatGPT4.0以前,人类不相信Ai可以绘画、聊天、撰写很有深度的论文。也许互联网就是人类大脑演进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