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医疗设备的落后、医疗环境的不尽人意、医资的参差不齐并不是令人失望的主要原因,往往是医院的制度规则、作为医生的责任等这些“硬件之外”的东西。能解决问题固然是好,可是处理问题的过程是否能够让老百姓心悦诚服更是一种学问。
谁愿意生病?谁愿意有突发的状况?当我们满心着急担心寻求医院的帮助,接待的医护人员的一句“你们家长真是的……”确实更让人能激起各种愤恨。久而久之,选择医院的时候,还是会考虑那里的服务、人的态度如何。
最近,我儿子误食干燥剂,在就医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不同的医院的接待和处理。
作为家长,儿子误食干燥剂,有我们的看管不力。匆忙之下,只能先找距离最短的医院诊断,去往医院的过程,孩子爸爸上网搜了一下这种问题的处理办法,另一方面我给相熟的医生打电话被告知这种情况下是“需要洗胃”的。刚进入急诊的大门,门口坐着的“导医”问了什么症状,直接在门口拦住了,“你们回家买水催吐就好了”,我们解释了一番,“导医”也继续强调“就算你们进去到医生那里,医生也是让你们催吐的”。无奈之下,我们抱着儿子只能走出了大门,后来孩子爸停好车赶到直接把“导医”骂了一顿,找了急诊科医生。急诊科医生不慌不忙先看完了一个病人,才随便地问了一下什么情况,接着看了一眼我们带过去的“干燥剂”,就让我们去“催吐”。
这个时候,门口的“导医”一直也在解释她不是不让我们进门,也把我们带到输液室处理;同时也让我去买大瓶的矿泉水。
我买完矿泉水回来,看到的是孩子的奶奶、爸爸在灌水,水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一个护士过来用棉签、压舌板给孩子“催吐”。但孩子很倔强,到后面水也不愿意喝了。我们询问除了这种办法,还是否有其他办法,护士就一直坚持孩子这么小只能催吐。到后面,护士直接让我们自己拿压舌板翘进孩子的嘴巴去“催吐”。
中间,我让孩子爸爸打了电话给相熟的那位医生再征询一下处置意见。过后不久急诊科医生过来了一趟,依旧是坚持只能催吐,还说自己病人很多没空处理,孩子的情况也没有细问直接走人。“催吐”没有任何效果,孩子爸爸还是再与急诊科医生做了沟通,孩子爸爸反馈说,急诊科医生的回答是——“催吐”不行,插管咯,但造成多大的食道黏膜损害,无法确定。
最后,我们是带着愤怒离开的医院,直接往市妇幼保健医院奔去。途中,孩子奶奶哭着打了电话给妇幼的医生,医生的建议也是“洗胃”,让我们马上赶去妇幼,表示那边的急诊会安排处理。
去到市妇幼医院,在急诊前台,护士先征询孩子情况,立马给孩子判别紧急程度,然后给我们加号挂号。奶奶因为着急,也询问过护士能否赶紧给孩子看了。护士耐心地我们解释和分析情况,随后护士就把我们带到医生的诊室,说等前一个看完就到我们了。
我们给医生看仅剩的一颗干燥剂还有撕碎的包装,听我们讲述情况,问了我们为什么三个小时才来医院,也没有办法判断干燥剂的成分,接着用听诊器检查孩子的情况,开单洗胃、验肝功、血常规等。
准备好洗胃用品,两位护士帮忙开始,用最快的速度给孩子进行洗胃。面对孩子的哭喊,护士们也在用心地哄;洗胃完毕之后,抽血化验,护士也跟进到位。后续的注意事项以及看化验报告,医生面对我们的咨询,一直都耐心解答。
一天之内,经历了不一样的“看病”体验,回想过往之前自身经历过的以及听闻的,虽然有不少医生也是不错的,但还是对当地医院确实失望透了。
年中的时候,孩子奶奶突发脑梗。我们首先是挂了专科门诊,随后做脑部的检查,当时门诊医生说报告没出,也没有核酸结果,不能写住院单,让我们回家观察情况;在我们再三的要求下,医生才说带我们到急诊看有没有办法开住院。在急诊,医生原本也是坚持没有报告、没有核酸结果不能开,最后托人加急出了个片子报告,医生才愿意开单。
再后面,我先生的外婆又经历了一场无以言说的就医过程——血糖高到33,神志不清、要晕倒的情况,在医院还是坚持让病人挂号候诊。
这些年其实也听到关于当地医院的不少不太好的言论,只是未亲历也不能一次抹杀掉他们该有的好的地方。
亲历的就医过程,也确实能遇上好的医生,但也是有不少被局限于“体制”下的无奈。同一个科室,有些医生平时看诊量比较大,迫于某些状况,为了让那些“门庭冷落”的同行稍微有些“业绩”,也只能“休息”,让病人找他们看诊。
虽然也很不屑那些“托人”的行为,但是,情况紧急,甚至在住院的时候,有“熟人”和没有“熟人”受到的“用心”程度是不一样的。
我们可以理解“体制”下的各种局限,但是针对“救死扶伤”的事,我们认为是不可有太多的左右,有些情况紧急的“绿色”通道是必须敞开,或者根据情况作出比较准确的明确判断,这样才不会“失人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