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想:言为心声。任何一篇文章或是一首诗,一段歌词,无论何种文体,都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的透过文字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题目可以说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大致可以窥见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感情态度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读懂一篇文章,首先应该从读懂题目入手。解读题目可以从学习拟题技巧、揣摩写作意图、猜测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根据题目设计构思等多个角度全方位深度思考。以题目为突破口阅读文章,可以说是一种目标任务驱动阅读法。心中有纲,眼里有光。
学生习惯的阅读方法是:拿到一篇文章就不假思索地、一字一句地读下去。这样阅读,不仅慢,而且浅,效率很低。这样地阅读只是嘴和眼地运动。
比较而言,目标任务驱动阅读则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带着问题有方向地阅读,学会根据需要跳读、速读、精读,在阅读过程中更多了一种探秘解惑的动力,更有觅得宝藏的欣喜,更能激发阅读的兴趣,对文章的解读也更深入。读完一篇,丘壑尽在心中。如此阅读,眼口手心合作,效率更高,能力更强。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读题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学习根据文章中心拟题、抓住写作对象拟题、概括文章主要事件拟题三种拟题方法
3、学会提问,学会思考
4、培养眼口手心并用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二:读题目,猜中心思想
学生翻开课本第一页,看目录,仿照示例说话。
教师示范:1、《春》我猜这篇文章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学生模仿表达,不同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思考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重在思考。
预设:2、《济南的冬天》我猜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济南冬天的景色,表达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雨的四季》我猜这篇文章通过描写雨在四季里的不同特点,表达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意图:这一环节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住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的方法。规范的说法方式有助于学生在考试中规范答题。这个环节的练习能够培养学生快速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当然仅仅凭借题目,也许不能一步到位准确把握中心,进一步的完善还需要进入文本。但是这是一个思考的开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文本的阅读我们可以再下一个课时进行专项训练。阅读方法的学习,需要走一步,再走一步。
活动二:读题目,猜文章构思
用下边的句子模式说话。从目录中任选一个题目,说说自己的猜想。
我猜《春》是通过描写春风、春雨、春花来表现春天的生机勃勃、温暖和煦、清新美丽,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如果猜不出,可以试着围绕题目提出疑问。
。。。。。。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目的一箭双雕,既是调动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探索兴趣,又活跃了思维,同时学生的回答也反映出自己的写作构想。答案无论是否和文章一致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如果猜想和作者一致,会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如果不一致,正好可以促使学生思考自己的构思和作者的构思差别在哪里,谁的更高明,高明在哪里。在比较中学习新颖独特的构思方法。这种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比老师直接去讲印象更深刻,效果更佳。
活动三:读题目,发现拟题技巧
从拟题的角度给题目分类,说出自己的分类标准
预设:《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观沧海》以描写对象为题
《秋天的怀念》《再塑生命的人》《纪念白求恩》《走一步再走一步》以文章中心命题
《散步》《陈太丘与友期行》《咏雪》以主要事件命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命题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猜想下边这些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命题方式
《我的母亲》
《父亲的车后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