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老师讲 中医诊脉,因积年习惯、经验教训各不相同,各自都有一定之规,医者一般多用自己的右手,用食指摸左右寸,中指诊左右关,无名指寻左右尺。反正二尺脉大都偏弱,让自己的无名指去触摸,弱对弱,正合适。
1、寸关尺
脉诊的具体化,一般落实在寸口脉,就是腕部动脉的搏动。诊脉者的中指对准腕部突出的桡骨,是为“关”;近掌部大鱼际边缘,用食指或无名指触摸,为“寸”,在小臂靠近桡骨的脉点,用无名指或食指触摸,为“尺”。左右腕部各有寸关尺,即为六部。诊单手脉,就是三部。
2、浮中沉
三手指轻触寸口的寸关尺三部,叫“浮取”;三指略用力得其中,却不到底,叫做“中取”;三指按脉到几乎可触及骨的深度,叫做“沉取”。浮、中、沉三取,诊脉者是要常练苦练,经年累月,才能由入门到熟练,才能从指感到心悟,从心悟而入“脉证合参”之坦途,否则,是很难踏传统中医药之门槛的。
3、上中下
古医书说的是:头面的动脉博动,为上部;寸口脉,则是中部;脚部的趺阳、太溪、太冲三脉,是下部。
明清以来,中医习惯于取病人手腕部的寸口左右三部来进行“脉诊”,一般不再用头颈上部和足踝下部诊脉了。在历代医书上,这就叫做:“独取寸口”。但是遇到危急重症,寸口脉已经没有,或者弱不可辩,医者就可以、也应该触摸足背趺阳脉,如可以触摸到,说明病人还有胃气,可以施救。病人足部大肿胀,医生当然就摸不到足部三脉了,脚不肿而摸不着趺阳脉,病人胃气已无,就大抵没有救治的方法了。无胃气,哪能服药,又哪能吸收,并传输到五脏六腑、起死回生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