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下午,与好友参观海南一处村落。锅盔数着差不多共有九户人家,其中仅有一户在住,其他院落皆无人,且院门敞开,感觉在“欢迎参观”。我们是在当地一名常住的“半村民”带领下,进出院落浏览。虽然这里不是什么古老建筑,或知名景观,但至少孕育出三代人,是有一定历史痕迹在,值得一看。
院落房屋之一 原创
这些无人居住的院落,现在均被村民称作“祖宅”。平时不会住,而到逢年过节时,同族人都会聚集于此,祭拜先祖。村里在外经商之人,会根据各自生意情况好坏,不定时的请风水先生来此做法事、或修缮。
我们一行三人,走在沿着村间小道,来到“上村”。“上村”背靠山丘,椰林与槟榔树环绕,空气清新,不时有丝丝山风,这使得顶着太阳的我们,一点儿不觉炎热。
在“上村”的院落大部分保存完好,但有一些由于常年无人照理,屋檐破碎,墙体倾斜,房梁砖瓦早已被腐蚀不堪,有种家道败落之感。不过听村民说,这些院落的族人早已移居海外,当地并无亲戚,因而无人定期修缮,绝不是“败落”!引用那村民的话:“他们生活可好着呢!”
又院落房屋之一 原创
走进这一户户院落,锅盔感慨万千。想象着这些房屋崭新时的样子,想象着人丁兴旺时的场面,想象着其家族和谐共处的情景。
这些建筑在时间“打磨”下,那种形容不出的残破,及人情或人气的消散,对感官的冲击十分强烈。
不禁让人联想到城市化加速进程中,对农村的人文、关系和建筑肆无忌惮的破坏。发展是快,可农村也没人了,城市和农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最终使“最历史”的玩意儿全无,只能靠想象拼凑,那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儿。
院落房屋内景 斑驳墙面 原创
各户院门虽然均敞开着,未经院落家人允许下,进入“祖宅”参观的确不好,不过真的未找到人授权,只能跟着“半村民”好友浏览。在此对“祖宅”主人表达歉意,也望其先祖原谅这几个不速之客。
村里的唯一一户老人家我们并未见到,他可能在田间忙碌着。但可以看到养的狗在院内欢跳,时不时吠两声,赶走它认为的陌生人。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崽在野草从里啄食吃,锅盔极有兴趣的看了一会儿,真为这“鸡妈”担心,如此高的草丛里,要是落下哪只鸡崽,应该很不容易找的到吧!
能想象这缸原来是做什么的? 原创
之后回到村上较城市化的大街,在一家“大排档式”的茶馆饮茶休整。期间与一位土生土长的村民聊天,聊了许多。
在谈到闲置的“祖宅”是否可以开发做民宿时,这位大叔饶有兴致的开始说村民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祖辈陈旧的传统思维,“祖宅”对村民们的意义等。
院墙已残破 原创
锅盔以为村民们不愿开发“祖宅”的原因可能是情怀,是宗亲(“根文化”)。
但大叔说,这都不是主要原因,最根本是利益。村民们认为“祖宅”占地是全族共同财产,任何族人需经全族同意,利益分配均匀后才能更改“祖宅”使用方式。由于族人各有不同想法和意见,而且根本无法协调,这就使得“祖宅”哪怕被废弃破败,它也不会改变。
被掏空的椰壳 原创
还听大叔讲,要在有山有林的地方居住,一定得养条狗,倒不全是防盗,还因为狗很有灵性。一般山上的蛇虫鼠蚁进到家中,狗都会狂吠,这时你只需四处查看一番,看是否有“小动物”勿入。
和大叔聊天很有意思,虽然他带着方言的普通话有些听不太懂,但谈话过程还算顺利,大叔和蔼、风趣,更加朴实。
小游结束,回家。
文 | 锅盔 二零二零年九月九日
原创内容,转载须联系作者注明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