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希望和意志可说是决定一生枯荣的最重要的因素。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只有以启发理想为主、培养兴趣为辅时,兴趣才能成为教育上的一个重要因素。——题记:摘自蒋梦麟《西湖》(《惜福阅历(Sisyphe Calendar)》2020.03.29)
昨天思量了一番兴趣对成事的影响,觉得兴趣确实只是一个入手的开端,一件事情,要坚持下来,还关乎很多其他的因素。保持兴趣本身,有时也需要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当然,对学习这件事情来说,也是如此。
回忆一下以往的教育学课,似乎都在强调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可能还有别的,但当时我学渣了……)但是兴趣之外呢?关于下定决心,关于持之以恒,关于理想信念,在教学中都放到哪里去了呢?
蒋梦麟说“决定一生枯荣最重要的因素”是“理想、希望和意志”,他认为兴趣“成为教育上一个重要因素”的前提是“以启发理想为主、培养兴趣为辅”,我忽然觉得,以前总觉得教学过程中少了的东西,原来就是这些啊~
以此为基础,反思一下接近两周的教小侄子学拼音的教学过程。
基于对小朋友的认识,我觉得,这么大点的小朋友,实在还没到正经安静下来学拼音的年纪,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且现在逼得太紧,要是以后反而让他厌学了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本着爱学多少学多少,培养兴趣为主要目的的原则,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两块:(每天教的内容不太一样,但大体流程是差不多的。)
一块是认识字母。这些字母,他大都是会的,因为已经学了英语字母(捂脸宽面条泪)。让他记住这些字母在汉语拼音里的读音,是教学上的重点,可能也是难点,因为英语发音已经根深蒂固……所采用的方法除了上课时让他跟我念,还有就是,开始的时候让他从一堆字母卡片里把我要的拿出来并且按顺序理好,以及回去之前让他把发脾气弄乱的字母卡片按照我说的顺序理好。
事实证明,理字母卡片这个事情是整节课最高效的环节,也是小朋友最心甘情愿的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上课前,耐心值尚在巅峰,为了开始上课,这活干得是心甘情愿;最后一个环节,为了能快点回去,就是哭唧唧地,也是愿意把这件事情做完的。——他能完成,我复习前一天成果,以及检查当天学习结果的目标就达成了。这过程中起作用的,是对新一天课内容的期待,对前一天晚上复习的骄傲,以及对这件事情快点结束的不耐烦,反正,似乎与兴趣无关。
另一块是拼读。拼出一个音之后,从生活中来想一想,这个音可以代表什么。我本来以为这会是很欢乐的一个过程,平时生活跟眼前看乱七八糟的字母可以结合在一起,不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吗?事实证明,当这件事情很欢乐的时候,就是我俩围绕某个词展开聊天并且我半天也拉不回来的时候,而当我硬要拉回来的时候,这件事的快乐也就结束了;而当这件事本来就无法展开一段聊天的时候,智慧显得我本来准备的这些词很蠢,一点意思也没有,并不能起到提起兴趣的作用。更尴尬的是,一开始只学了单韵母,学声母的时候要求小朋友一个个拼,真的到后来我自己也觉得无聊。拼音的精彩,果然是要从学了复韵母才刚刚开始啊!
而且,眼前这个屁头,是又一个不会方言,只会洋泾浜锡普的小少年,事实证明,本来这个环节只是拼读字母,最后却大部分时间成了正音……这不是我想上的幼儿园的课。崩溃的同时,我想到了以前张宏老师在办公室里让女儿读英语,不管读成啥样都不去正音的事情——心里于是暗暗祈祷,希望我的大规模正音不要耽误他以后正经学拼音的热情——但是不正音,我实在做不到,当他用“唉呀妈呀脑壳疼”来作为ai四个声调的例子、ya四个声调的例子、ma第一声和第三声的例子,我脑壳疼……
本来还想要他学写拼音,但通过第一天他并不能安静坐下来,并且最后哭唧唧地回去,我大概是主观臆断认为他并不想写,就把这一块内容去掉了。
以小朋友的兴趣为出发点的教学设计,两周之后,勉勉强强灌输完了鼻音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以外的所有内容,小朋友觉得有意思吗?我并不是太清楚,反正我并没有觉得真的有意思。
所以,其实第一节课应该先跟小朋友聊一聊拼音是什么,能有什么用,之类的,布置是否能好一点。如果他学习的态度能够更主动一些,是为了能以后用拼音给妈妈发微信,可以用拼音打字之类的,大概能比“就是妈妈叫我来找你学习”效果能好些。兴趣,可以是出发点,但不应该是所有教学环节的落脚点。
唉,往者不可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