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隋朝有两个长寿的发明。一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京杭大运河,一个是看得见摸不着的科举制度。京杭大运河在南水北调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科举制度换了一件外衣,在人才选拔中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高考制度虽然有很多弊端,被韩寒骂了很多年,但如今看来,韩寒当年说的那些话,大部分还是个人情绪的表达。他选择的路,只适合他那样的偏才,不适合我等这般的通才,或者说叫庸才吧。如果有一天,所有的学生都像韩寒那样,在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某方面的天赋异禀,那个时候,也就是高考制度消亡的时候。
试想一下:小学三岁年纪的班里,每个人都是专家了,画画的,唱歌的,跳舞的,写作的,数学的,化学的,体育的。上了初中,直接根据自己的专长进画画班,唱歌班,跳舞班,然后一路延伸下去,直到大学,但是大学里也要不了这么多人啊,还是得选拔,即便国家富强了,大学可以容纳所有人了,但工作单位还是会择优录取啊,还是得选拔。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人过早的专业化是否有利于他的全面发展,记得韩寒有一篇《穿着棉袄洗澡》,讲的就是是否要背负负担前行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虽说大师都是通才,但大师小的时候是不是通才就不知道了。
古诗有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不管是从个人的角度看,还是从当权者的角度看,不管是从功利的角度看,还是从阴谋论的角度看,高考无疑是摆在18岁的你们面前,是18岁的成人礼上,最硬的菜,也许也是最残酷的菜。
还没开始体验人生,就要先学会残酷竞争。
没办法,1400多年来,这么多智者似乎也想不出比统考取材,更为有效和公平的大批量选拔人才的制度。这终究也是一个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故事。1031万人,争取两百多所好的高校资源,高考,无疑是最公平的一种选拔手段。
尤其在贫富差距大,社会人情关系复杂的中国,如果没有高考这一人人平等的选拔机制,那如我等这般草民、蚁民、屁民似乎难有看到希望的一天,更不用妄想能挑战高富帅,战胜官二代了,所以,作为一名正宗的蚁民,我要感谢我的高考,在200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