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小红书、年糕妈妈等
背后的社群商业社群估值公式,必须了解的知识在美国,投资圈对社交网络的估值有个简单的公式:
估值=K*N2
其中的K是一个综合的系数,主要涉及社群的质量、购买力、在线时常、黏性等因素,N就是用户数。
案例点评:小红书的社群商业模式是UGC模式的海外购物笔记分享社区和B2C模式的自营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在做数字营销时一定要重视社群。那么究竟什么是社群呢?打一个很通俗的比方,社群就像老鼠窝,而基于社群的引爆称为“端老鼠窝”战略。社群由个体组成,个体有无限的变化与行为模式。
社群战略被比喻成“端老鼠窝”战略,其实是形象化的表述,紧扣的点是:
(1)个体是扎堆聚集的。
(2)社群具有非常类似的共性。
(3)如何有效地进行定向歼灭。针对客户一对一开展的营销只能称为销售,如果想让市场的效率最大化,需要切换思维——开展社群营销。随着互联网产品及形态的发展,企业的目标客户群都将出现社群化,有效的传播不是在互联网广场上叫嚷,转而思考的是如何围绕目标社群进行定向“歼灭”。
.网络社群构成与不同角色美国数字营销专家Lave和Wenger依据网络社群中“居民”的参与度及变化,将社群成员分为以下5种:
(1)外围的(潜水的)(Lurker):外围的用户,松散地参与。
(2)入门的(新手)(Novice):应邀来的新用户,向着积极参与分享努力。
(3)熟悉内情的(常客)(Regular):非常坚定的社群从业者。
(4)成长的(领导)(Leader):支撑用户参与,互动管理。
(5)出走的(资格老人)Outbound(Elder):因为新的关系、定位或其他原因而逐步离开网络社群。
社群成员的典型成长轨迹是:
(1)发现社群并注册成为社群成员。
(2)潜水一段时间,熟悉社群环境。
(3)开始积极参与社群活动,为社群做贡献。如果极度专注,有可能成为网络社群的领导,获得网络上的地位。
(4)因为时间、兴趣或其他原因逐渐远离社群,“迁徙”到新的社群。其实每一个互联网产品和品牌的社群成员的成长都有类似的轨迹,你可以回忆你是如何一路从BBS论坛、博客、微博、微信迁徙过来的,可以据此分析微信、微bo博的部落成长及变化趋势。如果一个社群的中坚力量、领导、意见领袖等核心成员开始迁徙,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个社群将走向衰落。没有哪一个社群会永远昌盛,所有社群都有生命周期。笔者认为,在社群出现迁徙的初期,也许我们可以遏制,做些努力让生态得以休养生息,而不是迅速瓦解。
根据这种分类,我们在做网络营销时,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来满足社群中不同角色的需求。
(1)我们是否为收集者准备了一些干货知识?
(2)我们是否为评论者准备了足够多的话题?
(3)我们是否为观看者准备了可看的“热闹”?
(4)我们是否为创造者提供了资源和思考刺激?很有趣的问题,大家可以沿着这个思路开展。美国数字营销专家Nancy White和Elliot Volkman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拆解网络社群中不同类型的用户,其分为以下7种类型:
(1)社群建构师:为网络社群设置目标,规划网络社群的未来和影响力方向。
(2)社群管理者:监督管理整个部落,和商店的总经理有点像。不过随着国家法律制度的健全,社群管理者也需要承担网络空间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3)付费用户:为社群贡献资金,会为社群的发展添砖加瓦,同样也是社群建设的晴雨表。
(4)核心参与者:经常访问社群,参与社群活动,代表了大多数为社群奉献的网民,是网络社群最重要的人群之一。
(5)潜水者:这个群体比较安静,不会积极将自己的观点分享出来,只看不评论,不表态的。其实他们被激活也是近在咫尺。
(6)统治者:也被称为超级用户,他们在社群中很有影响力,社群议事中拥有大的话语权和众多追随者。
(7)联结者:他们会跨界参与多个群组的讨论,积极沟通。他们是社群的链接中心,将不同的群组串联在一起。社群的分类社群的分类可借鉴传统社会学的人群分类,将不同居民归类的核心不在于称谓,而是掌握这群人的习性,从而应用在实际的营销、运营中。
笔者结合传统社会学的社群分类对本章涉及的群体梳理如下:
(1)地理位置上的群体(geographic communities):从本地的近邻、郊区、村庄、城镇、城市到区域、国家。
(2)文化上的社群(communities of culture):从本地的圈子、派系、文化、人种、宗教、跨文化到全球社群。他们含有社群的需求和标识,他们拥有社群认可的价值观和符号标志。
(3)社群组织(community organizations):从常见的家庭、亲属关系、公司组织、政治团体、职业机构到全球团体。互联网上的社群发展逐渐向兴趣图谱靠拢。社交网络中的兴趣图谱(interest graph)对社交图谱(social graph)的补充会变得越来越重要。Facebook、Twitter和Google等已开始进行“相关性”(relevance)内容推送。未来这个领域会更加热门。下图展示了在线信息获取的发展过程,即搜索主导→个性化推送→个性化的意外收获。 ·按年龄结构社群可以分为老人社
社群的文化,从陌陌、花田和二次元谈起
其实上述问题在企业做社群战略规划时就应考虑到。笔者就此给出的方法是:用人文学科来解决。例如,在社群活跃度和生命力问题上,可以从社群的权力、仪式感、社群行为心理学等角度进行综合处理。
权力的本质源自交换,权力是存在相对性的,即对相关者有权力,而对不相关的人,权力就不具备价值了。从社会交换的角度来看权力,双方基于持续的交换而形成权力
利用社群在线行为学进行研究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贴标签。比如,站在不同的维度为用户贴上标签。从之前的人口属性标签,到后来的行为标签、兴趣标签,标签逐渐走向精细化。那么如何为用户贴标签呢?,人物画像是个不错的思考角度和方向。通过社群行为学及互联网数据来刻画用户行为路线图,找出用户热情消减、变迁的模型,形成用户标签,以此来干预客户流失问题。
如果想针对不同社群购买习惯各个击破,除了上面的应对策略,还有必要梳理消费者购买产品或者服务的理由。
·为解决问题。
·为改变心情。·需要它。
·为加强关系。·认为自己需要它。
·有人介绍。·为获得竞争优势。·这东西听起来太好了。
·Uber能成为入口,占据的是打车这个城市人高频的需求。
·外卖能成为入口,占据的是上班族时间紧且要求高品质食物这个高频的需求。
·大众点评和美团能成为入口,是因为餐饮是个高频需求。·微信能成入口,源于用户使用的高频。
在分析移动互联网App商业生态时,不应该仅仅盯住行业的市场规模、潜在商业量级,还需要关注用户打开App的频次。如果打开的频次低于每周一次,这种类型的产品就很难以App形式长期存在于用户的手机上。微信、支付宝,通过打通合作伙伴,推动支付的多使用场景,培养用户使用频次和移动支付习惯,正走在成为平台的征途上.
微信群,仪式感 参与感 归属感
(1)抓住微信公众号的种子用户,构建合理的粉丝结构;
(2)通过高质量的内容源源不断地吸引行业粉丝;
(3)通过众多的活动策划激活社群关系。
特色主题的群:·····
成员的身份和素质相近:
群主 管理员职位分配
分享话题
参与感活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