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千年前的1036年,隆冬季节,四川眉山的苏家在小雪飘散的午后,迎来了一个男婴,他的到来让这个家喜笑颜开,苏洵刚刚失去了他的长子,苏景先,一个刚满三岁的孩子却毫无征兆的夭折了。而在此之前,苏洵更是已经接连夭折了两个女儿。
二十八岁的他现在仅存一个四岁的女儿,接连丧失子女的一家人,因为这个男孩的到来欣喜若狂,忙里忙外。就像他的到来彻底洗刷了以前所有的阴霾,在这个滴水成冰的冬季里,如同一轮暖阳照耀着苏家。
所以,这个男婴注定是带着祝福过一生,父亲给他取名轼,字子瞻。轼是车上的把手,看似无用却不可或缺,人只要上车便需要扶它,寓意做自己,也要利他人之便。子瞻,是希望他做事情之前要多观察,谨言慎行。
程夫人看着小小的婴儿,内心涌起无限的母爱,她发誓要好好保护这个来之不易的孩子,给他最温暖的亲情,呵护他的衣食住行,教育他成人成才。
苏洵看着胖乎乎的儿子,想到自己因为十年前科考不顺便放弃了科举之路,游山玩水,突然觉得,此时,自己应该再试一次,是时候要刻苦读书了,为了自己也为这个儿子。
而他的爷爷苏序呢,悠哉悠哉地骑个小毛驴从外面回来,听说孙子出生,笑呵呵的过来看了一眼,眼角的褶子笑的更深了,高声夸赞道“好好,声音洪亮,是我孙子。”一家人逗笑着小婴儿。这个孩子给整个家庭带来了一种向上、温暖的力量。
一个昏黄的下午,太阳如金色圆盘,挂在天边,苏洵看着夕阳余晖中的妻子抱着襁褓里的小苏轼,那种幸福都要溢出家门。吃过饭,苏洵拉过妻子,说道:“你过来一下,我有个事情跟你商量。”程夫人狐疑的看着她英俊的丈夫:“什么事,这么严肃。”
“如果从此之后,我想专心读书,不再操持家里的事情,你觉得行不行?”苏洵看着嫁给自己已经快十年的妻子,她聪敏,温柔,一如初识时候。苏洵是不忍心让她承担全部生活重担的。
程夫人看了夫君一眼,笑了起来“夫君,你终于想明白,要读书了,其实我早就想劝你好好读书,只不过这件事如果你是因为我的规劝去做,那就没什么意思了。我一直在等你醒悟的一天呢,只要你肯读,从此以后家里的事交给我。”
苏洵看着自己的妻子,有一瞬间他觉得自己还不如妻子看的明白,是啊,她出身程家,饱读诗书,但没想到竟然是这么通透的女子。忍不住抱住了妻子。
从此,一家人其乐融融,父亲读书,母亲和奶妈照顾着小苏轼,家里有几个仆人,把家里整理的井井有条。时光在指缝中流过,一切是这么美好平静。
小苏轼在快速成长,他不到一岁便学会了说话、走路,咿咿呀呀、摇摇摆摆的,不知道说的什么,但只要醒着,小嘴就叭叭的不停的说,他还特别爱动,其他孩子窝在妈妈怀里的时期,他偏不爱让抱,时刻想自己走。
也许是他天生福气,在他一岁半的那一天,小苏轼拿着一本薄书,学着爸爸的样子咿呀乱读。程夫人笑眯眯的走进书房,趴在苏洵的耳朵边说了一会儿,苏洵惊讶的看着她,腾得站起来,“真的吗?我又要当爸爸了吗?” “是啊,这种事会骗你?”程夫人笑弯了眉稍。
苏洵把小苏轼抱过来,转了个圈,对他说“轼儿,你要当哥哥了,高兴吗?”小苏轼一头雾水,但看着父亲母亲开心,自己也乐的咯咯笑个不停,嘴里还叫着“哥哥、哥哥!”
两夫妻笑的前仰后合,“你说是弟弟还是妹妹呀?”程夫人接过儿子。苏轼一听机灵地道“弟弟,弟弟”。苏洵看着夫人,问到“难道真的是个弟弟?”程夫人一扬眉:“很可能啊,轼儿说是弟弟,小孩子看的准着呢。”,“不论是弟弟还是妹妹,轼儿,你都要好好长本事,将来保护好他!因为你是哥哥啊!”小苏轼不太懂但是配合地郑重点着头。
想到十个月后瓜熟蒂落,自己要进京赶考不免担心与失落,苏轼两岁的这一年,苏洵再次披甲,进京赶考,这一年多年他专心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信心满满地认为自己天资聪颖,游遍河川,苦读年余一定可以一举中的,给自己和三个儿女谋取更好的未来。
临行前,程夫人事无巨细的盘点行装,收拾完毕,她转过头来,眼睛笑着、望着苏洵,说“你这一路要小心,我相信这次夫君一定能高中。”苏洵看着妻子,怀着小儿子,整个人圆润了不少,带着母亲的光辉,温柔又坚定的目光。“你放心,一切都准备就绪,在家好好照顾自己,等我回来。”
第二天,一家人在门口告别,小苏轼站在母亲身边,问道,“爹爹,去京城,要走多久啊,什么时候回来?”苏洵蹲下身来:“大约半年时间吧,到时候我的轼儿得长这么高了。”他把手放在小苏轼头上方一寸的地方。小苏轼抬眼看了一眼,心想“那应该是要很久了”。“奥,那爹爹一路保重!我们等你回来。”
“好,乖儿子!”苏洵站起身来,嘱咐了程夫人几句,“辛苦你独自在家,等我回来的时候,他也该出生了。”目光看着已经大腹便便的妻子。
时光流逝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的想象,小苏轼的成长速度也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程夫人出生于当地望族程家,诗书满腹,性情温和,苏轼就在母亲的教养下快乐成长着。五个月后,瓜熟蒂落,果然又是一个男孩。苏洵远在千里,刚刚出榜,自己再次落第,而收到书信,喜悦冲淡了一点落第的伤感,他坐在案几旁,想到“轼”是车上的扶手,那这个紧跟而来的男孩就叫苏辙吧。
车和辙痕,相伴相生,一生相随。另外,车行走于路或坦途一片或不幸翻车,都怪不到车辙痕上,寓意收敛锋芒,进退有度。父亲美好的愿望与嘱托,都倾注在两个人的名字上了。
不久,苏洵进京第二次赶考的结果传回眉山,再一次名落孙山。刚刚寄回家的信件里,除了通报自己的败绩,还写了自己决定要去江南游历一阵子,归期未定。
程夫人看着信,心情低落,不是对夫君失望而是为夫君难过,她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夫君足够聪明有才学,可是总是不第。但想到游历江南,也许能让他心情豁达一些,她是支持的,而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她懂。
小苏轼此时已经两岁多了,看着圆滚滚,小小的弟弟,刚伸出手想去摸摸,结果小婴儿四处挥舞的小手一下子抓住了哥哥的手。从此,兄弟两个人携手一起向前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