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毫不掩饰的说,29年,我可能读的书总共不到100本 (不包含上学时期的各种教材),其中大部分还是在小学时读的,自从上了初中之后就很少看书了,原因是学习压力大,没时间看除了与学习有关的其他书。到了大学,时间有了,可是读书的习惯却早已没有了。
现在看来,所有的原因都是借口。把小学那会儿读书的心情形容为如饥似渴,那么到大学之后的就是稀稀拉拉,读一本书可能要一个月,根本没有读书的状态。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少毅力,儿时想成为的那个自己,离现在的我越来越远。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曾多次提起他的大学时曾读过800本书的往事,他还提到,读几百本书在北大是稀松平常的事,更有甚者,在大学的几年里读过1500本书。
每当听到俞敏洪那样的牛人事迹,自己第一时间就是献上自己的膝盖,心里饱含着无限崇拜之情。除了这些,貌似没别的,不能给自己一些启发吗?想起了一句话“干启不发”,这是中学时语文老师数落我们总是get不到主旨,经常说的一句话。
后来的自己不也是那样吗?看书少,看书慢,看了和没看差不多,今日的自己和昨日的自己也没什么区别。
想想好可怕。
学而不思则罔啊。从书本获取知识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其传达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这就好比吃饭,只是把食物放到嘴里,咀嚼完之后没有吞下去,直接吐掉了。自然,里面的营养完完全全吸收不到。
人饿了会主动找东西吃,遇到合口味的食物还会多吃几口,人这辈子下肚的食物种类、数量不计其数。还是把书籍比作食物,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虽然,两种东西的性质不同,但是都经人体消化,转化成能量供人体吸收。
像吃饭一样读书,道理不言自明。 读到、读完一本书,吸收进而使用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读书不仅是一种享受,已然转变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读着读着,会遇到喜欢的那个你。
亦以此文自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