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确实烦恼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看到梁门一家如此优秀时,真是感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于是乎,也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看得越多,就越是自愧,很多地方做错,还自以为是。
看到这本《教子也烦恼》时,更是满满的感慨,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大多有点教育意识的名人或者平民,都有各自的烦恼。太宠溺孩子绝对不行,怕养成“讨好型人格”;太严厉也不行,又怕他一下子失去制约后没有自驱力……烦,无尽的烦恼。
这本《教子也烦恼》是以左宗棠的23封家书作为讨论基点的,可以看到原信件内容,也有作者以家书为核心对教育展开的评论。家书和评论,都是本书的亮点。
古代教育也好,现代教育也罢,首当其冲的都是让孩子们读书。可是,关于为什么要读书,却很少有家长给孩子们正确的回答。
比较经典的像周总理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比较文艺点的像网上流行的“孩子,我希望你通过读书可以有更好的眼界,可以有选择自己过什么样的生活的权利”等等,这些回答,大多数孩子并不买账。
他们更愿意相信,这是因为父母自己学习不好,父母自己不想学,所以才把这份“苦差事”转嫁到自己身上来。他们认为父母就是那种最讨厌的鸟——自己飞不起来,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绑架你一辈子。
左宗棠也建议孩子们读书,但,对于为何读书,怎么读书,他给出的说法,我建议每个父母都去看一看。
他说:读书能令人心旷神怡,聪明强固,盖义理悦之效也——读书能让人心旷神怡、聪明强固。
他说:若徒然信口诵读而无得于心,如和尚念经一般,不但毫无趣意,且久坐伤血,久读伤气,于身体有损——如果只是做做样,不如不读。
对于读书的见解,左宗棠的观点真是独树一帜,而且确实是人间清醒,明白在理。那些自己不学习,非要逼着孩子去“苦读”的家长,真是要好好看看这本书了。
还有一点就是严厉。左宗棠爱子,比如对长子孝威寄予了很浓厚的希望,言辞间却有很多严厉,这也导致孝威有一段时间没给他写信。儿子得不到父亲的肯定,而且父亲给他他太多的束缚,这也让他想逃离父亲。
有时,太过于严厉对孩子也是致命一击。举个例子,我老公家教非常严格,他们在严父底下成长,可以说几乎看不到父亲的笑脸,兄弟四人各自不同。老早早离家,与父亲几乎脱离关系;老二唯唯诺诺,做事犹豫不决;老三踌躇满志,对父亲的教育满满不屑;老四,就是我老公,脱离管束,开启放纵模式,做事没有计划,能拖就拖,事情不到最后不做。
可见,“严父”也是要有度的。看这些教育书籍时,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能反思自己。可是,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孩子也都是有个性的,所以,还是要因材施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