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乌金的形成: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积岩,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

煤炭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分布地域最广的化石燃料。构成煤炭有机质的元素主要有碳、氢、氧、氮和硫等,此外,还有极少量的磷、氟、氯和砷等元素。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辽宁省新乐古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煤制工艺品,河南巩义市也发现有西汉时用煤饼炼铁的遗址。《山海经》中称煤为石涅,魏、晋时称煤为石墨或石炭。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首次使用煤这一名称。

希腊和古罗马也是用煤较早的国家,希腊学者泰奥弗拉斯托斯在公元前约300年著有《石史》,其中记载有煤的性质和产地;古罗马大约在2000年前已开始用煤加热。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在中国北方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地区,地理范围包括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6省区的全部或大部,

是中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其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50%左右,占中国北方地区煤炭资源量的55%以上。

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中华民族赖以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要物质基础。在已发现的142种矿物中,煤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量,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煤田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居世界产煤国家之前列。

2、乌金的神话:
女娲补天用的是煤。:

话说明朝有个牛人叫陆深(据说上海的陆家嘴就是因他而得名),他说煤炭和女娲炼石补天有关系,说女娲就是用煤炭烧火炼的石头。明末学者顾炎武表示,陆深说得对!
陆深作为一个牛人,显然不可能胡说八道,人家说这话是有根据的,那是经过实地走访、考察过的。在阳泉平定有个东浮山,这座山不高,远观像个炉灶似的,当地人说这是女娲烧煤炼石补天的地方,这一传说也是有根据的,源于光绪年间的《平定州志》。
《山海经》中的记载:

神话传说终究只能猜测,关于煤炭真正的文字记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是先秦时期所著的一部奇书,其中囊括了天文地理、文化物产等诸多方面,还有各种异兽志怪与神话传说的记载,而其中的矿物记录,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矿物类的记载了。
其中《北山经》云:“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玉,多涅石……贲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所谓“涅石”,其实就是古代对煤炭的称呼。其中的“孟门之山”,据考为今山西省吉县西部的河东煤田南段;“贲门之山”泛指太行山地区。
既然《山海经》中确有记载,那么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于山西地区的煤炭就已有所了解,并且也可以推断出,真 正发现煤炭的时间肯定要比记载的时间还要早!
3、乌金冶炼:

到汉代,煤炭已经被用于冶铁。汉代桓宽所著《盐铁论》中写道:“盐、冶之处大概皆依山川近铁炭”。这说明,当时已经有了富含煤矿地区以及用煤冶铁的认识,且推测富有铁煤矿藏的三晋地区,在汉代也已经将煤炭运用于冶铁业中了。
另外,1972年山西右玉县常门水库工地施工现场挖掘出汉墓群。在一些墓椁室周围发现了大量的4厘米见方的炭块与石块混合物。这表明山西地区煤炭的开采利用至迟始于西汉时期。经考证,在墓中椁基周围放置煤炭是为了干燥和防腐,说明当时人们对煤炭的特性和用途已有初步认识。
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除《赣水篇》、《浊漳河篇》和《河水篇》一般地记叙了煤炭的开采、贮存和使用以外,《漯水篇》最为详实生动地记载了当时大同矿区的风物地貌和煤炭自燃的景观。

隋唐时期,煤炭广泛融入到日常生活。 到了隋唐时期,煤炭广泛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隋代有个历史学家叫王劭,这个人是晋阳人,也就是今天的太原人,他还做过晋阳县令。王劭在当官的时候说过:“今温酒及炙肉用石炭火。”这是啥意思?就是说当时在太原地区,人们热酒或者烤肉,都是用煤炭烧火的。由此看来,当时煤炭的使用在太原地区已经很普遍了,甚至广泛的融入到生活中。
到了唐代,煤炭的使用就更广泛了。日本僧人圆仁法师于唐开成五年( 804)前往长安的途中,也看到了太原附近普遍用煤烧饭的情形“出城西行三四里,到石山名为晋山,遍地有石炭,近远诸州人,尽求而燃,料理饭食,极有火势。”

由于煤炭的使用如此广泛,用它作燃料,不仅可以生火做饭,还可以用于冶炼。所以当时山西地区的冶铜、冶铁业发展很快。唐朝时太原的铜镜、并州的刀剪,都是驰名全国的精品,每年都要上贡朝廷。
煤炭被大规模开采使用。 宋代时,煤炭开始大规模开采和使用。煤炭的广泛运用,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故有“河东铁、炭最盛”(《宋史·食货志》)的说法。除此之外,煤炭也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成为烧石灰、烧砖、制陶、酿酒等工业行业的重要能源。

在当时的汴京(今河南开封),包括周边数百万人家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煤炭,甚至烧柴火的都没有几家。北宋年间,产煤最盛的当属山西,所产煤炭源源不断的运往京师。《宋史》中有记载,在北宋年间,官府也掺和到买卖煤炭的行业中去,牟取列润,且对煤炭课以重税。自此以后,历朝历代都把煤炭课税视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山西地区则以煤炭蕴藏丰富、开采量大,而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明清时期,晋煤外运。 煤炭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各方各面已经很成熟了。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其所著《天工开物》有记载,关于煤的种类、找煤的方法以及采煤的技术等等,甚至还介绍了如何排除瓦斯、防止塌陷等措施。说明在当时,人们对于煤的种类、采煤的技术都积累了很多知识。而随着煤炭广泛利用和煤炭采掘的发展,煤炭的运销活动也逐步扩大。

明清时期,不仅从事赶驮贩运煤炭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许多城镇都出现了煤店。在大同等地还出现了许多煤炭交易的中间人“炭牙”。此时,山西煤炭销往陕西、河南和内蒙古等地区。若一时供应不及时,甚至会产生大规模恐慌,毫不亚于现在的“买盐风波”。可以说,当时山西煤炭的生产运销,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已有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近代的曲折化历程。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山西质地优良的煤炭资源引起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垂涎,成为他们经济侵略的目标。1905年,由于晚清政府出卖山西利权给西方列强,激起了一场震撼国内外的长达三年之久的山西保矿运动。
1908年,在山西各界贤达同心协力下,成立了“山西省商办保晋矿务有限公司”,并赎回了矿权。从此,山西煤炭开采开始跨入了近代化生产。此后,历经国民党统治、日本侵华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战乱不断的年代,山西煤炭产业一直时断时续的缓慢发展着。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山西煤炭事业得到了恢复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后,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对于煤炭的需求量激增,山西把握机遇,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从而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然而,依靠煤炭快速发展的弊端也随之而来。由于过度依靠煤炭,形成了“一煤独大”的局面,步入困局。伴随着煤炭“黄金十年”的结束,煤炭经济开始了快速的大滑坡,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显现而出。为走出困境,山西开始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与转型,推动煤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资源环境制约型向生态环境友好型转变。相信不久的未来,山西的煤炭将会一个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古老的煤文化将继续在三晋大地传承下去!

本文资料来源:微博认证微信公众平台老家山西;百度百科 _煤炭(可燃物质)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