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有可能,除了永生。
这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死亡禁忌”是不同文化之间普遍存在的一个共同点,我们都知道自己有一天会死亡,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不愿谈起它,这是因为我们对死亡都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对死亡的理解,大概从我们七八岁的时候开始,我们最初的理解是肉体上的死亡,对精神上的死亡并没有概念,这种认识甚至延伸到了我们成人以后,我们都有一种灵魂不灭的幻想,存在对鬼魂的恐惧感。
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死呢?这是因为大自然只对我们能否繁殖后代进行了选择,而没有对我们是否能永生进行选择,甚至大自然为了我们能够快速的繁殖后代,让我们提前透支了生命。举个例子,人体都携带了致病基因,这个大家都知道,假如致病基因在我们20岁的时候开始表达,然后致命,这个时候我们大概率的并没有繁殖后代,因此这个致病基因就不会传递到下一代,也就在大自然的选择中淘汰了。而假如致病基因在我们50岁的时候开始表达,这个时候我们大概率已经有后代了,而这个基因也早在我们死亡之前就已经传递给下一代了,因此大自然并没有提出掉这个致病基因。
既然我们每个人都要死,那我们为什么会对死亡那么恐惧呢?因为一旦死亡,那就意味着一个真实的“自我”从这个世界消失了,而我们未曾完成的梦想、我们所有的关系、所有的物质条件、所有的一切,就都结束了,我们会抱有深深的遗憾。一种心理学上的解释是损失厌恶,我们对获得和损失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比如捡到100元和丢了100元,丢了100元的感受强度和捡到100元的感受强度大概差了2-3倍,而死亡,是100%损失,0收益,因此我们会本能的厌恶它。
鲁迅在《立论》中很生动的描述了人们厌恶死亡的情形。他描写了一个故事,故事里,一户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在孩子满月时,抱出来给大家看。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发财的”,于是他得到了一番感谢。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做官的”,于是他收到了几句恭维。这时,有个傻子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只有这个傻子说了一句真话,可他遭到了这户人家的一顿痛打。
人终有一死,如果我明天就要死了,我很恐惧,我还没有准备好,我从来没有真正面对过死亡。我还有很多事没做,我还没出过国、我还没有享受过有钱人的生活、我还没有安排好老婆和孩子的生活、我还没有让父母享受到天伦之乐、我还没有学好吉他、没有学好画画、没有学好围棋、还没有学好英语,我还想尽情的打乒乓球、尽情的唱K。
我们都是厌恶死亡的,但是我们必须学会接受它,提前面对死亡,会让我们不至于在生命垂危之时,才叹息这一生碌碌无为,虚度光阴,如果再来一次,我一定不会这样。提前面对死亡,会让我们有对时光流逝的紧迫感,会让我们规划好每一天的时间,加倍努力往前冲。
村上春树说过:“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只有我们认识了死亡,接纳了死亡,我们才能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才是生活应该有的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