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为现言活动感悟。
眨眼间入驻简书已经七个月,周作文、日更、专题、写作探讨……在编辑们花式教练的带领下,两百多天的成果,砌了二十多万口砖,我让自己再次踏上了几十年的过往生活,酸甜苦辣统统体验了一遍。
可现在好像碰到了一个瓶颈,掉进了一个想象抑或是思维的牢笼——我快把自己前半生的生活和感情都捋遍了,再想有其他的主题,好像都要想破脑袋了,难道只有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才能流畅吗?
为了写作,我早上睁开眼第一个任务就是琢磨文章立意,上班路上看到景物在联想,有意识地与人交谈,挖掘他人的内心,吃饭的时候也在想怎么修改,晚上散步在大街上停驻在红绿灯前等待时,不停顿地构思文章的架子和逻辑。那个出神的程度,就像韩愈的《答李翊书》中描写的“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这段文字是对我现阶段状态最确切的注解。
按照韩愈的经验,闯过这一关,接下来应该是“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汩汩然、肆焉,何其难哉!
开始一件事很容易,坚持下去,做成做好又是另外一件事情。七个月里,从刚开始的信笔涂鸦日更一百天,到后来周作文左修右改苦思冥想;从原来的一气呵成,到一篇文字改过五篇还是不满意,经历了一个否定否定再否定自己的过程,我发现起先合理的逻辑,多看几次却惨不忍睹,不能自圆其说。文章的好坏,犹如一部电影作品,无论长短和主旨,只需打动受众就能高下立判。写文章就是一个导演的工作,主题、冲突、铺叙、高潮、即视感、共情、着力、表达、架构……什么都要顾全好。
瞌睡碰到了枕头,这次锦瑟组织的现言活动,让我大开眼界。我们五组那个灵泽有雨,真是天天墨如雨下,五组整个活动她一人就搞掉了半壁江山,达到一个月二十八篇的节奏。虽说大部分是青梅竹马、同桌的你一类,可一个月码十几万字的快枪速度,文思泉涌真让人艳羡不已。平台上请教她高效的秘诀,她说自己看过很多言情小说,无他,唯手熟尔。还有一位脑洞大开的红糖粥,量虽不居冠,可一篇一个迷,悬疑、科幻、穿越,与现言匹配起来,自然如天成,毫无违和感,连我这么生硬的写作者,也不禁为她笔走龙蛇剑走偏锋的魅力喝彩。和她们相比起来,自己的生活和体验真是汲汲有限。
我自己在这次现言活动里,尽管也有一点突破,《相约九八》达到五千六百字,迄今为止在我的文章里篇幅最长,另两篇《八月照相馆》和《红葡萄和阳光玫瑰》都在四千左右。可是最可恼的,是我没有跳出回忆的桎梏,还无法以现在进行时态完成一篇言情小说,更遑论多种体裁多种人称多种阵列之间肆意横行的功力了。归结于自己的年龄是肯定不对的,还是笔端青涩生疏的缘故吧,也许就是因为“如是者亦有年”。那么究竟需要多少“年”的磨练,才能发现自己狭窄的笼子?才能跳出这样那样的桎梏?才能“汩汩然”呢?
像灵泽有雨般的阅读,老舍、鲁迅、李娟、徐则臣,毛姆、莫泊桑、欧亨利、川端康成等等作品,从看故事盯情节,现在转而摸结构赏描写,连看电影也要揣一揣里面的起承转合。像红糖粥一样,仿一仿简书排行榜中的状元进士探花们,窥探里面那些平凡叙事里面精巧的展开,细微的描写,破窗的想象,他们都是我的路标。简书里的大咖们给出了一些答案和摸索的轨迹。昨天竟然发现还有一篇文言文列在排行榜前列,真心佩服咱们平台和编辑的大气宏伟,不拘一格。
真的很庆幸自己误打误撞进入简书这个大家庭,老师们处心积虑地举办“现言”这样的活动,苦心孤诣地提升像我这样的初学者的笔力,真的很感谢这份殷殷切切的提携之情,也希望简书越办越好。
一路有你,这样优秀而激情四射的团队,前进的道路上不仅设置了方向,还树立了路标,配齐了这么多有趣有才有毅力的灵魂搭子。那么,距离心中那个远方,还能有多远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