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没时间这回事Ⅱ自律的力量》摘要

意志力是种心理能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律是使用这种能量的策略,因此,我们并不会空谈意志力。
自律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的技能。
自律带来放松、快乐,非对抗,非自责,它是人性的需要,而且是较高级的需要。
这段话,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理念:自律并非超人才有的能力,是普通人通过不断学习和锻炼也能做到的。
它是在放松、快乐的状态下达成的,仅仅靠苦行僧式的修炼是不能长久的。
态度决定一切。如果做一件事的态度不是轻松愉快的,这件事不可能做得久远。
书中提到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菲利普津巴多《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马丁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日常练习:感恩拜访和三件好事),弗洛伊德”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学说……
纪元是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生,书中运用心理学理论来诠释自律的问题,让人读来有不少硬核的知识,感觉很有说服力。
心理学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尤其是与每个人都有关系的意志力自律能力。
凡学习方面也与心理学相关。
自律者都是“善变”的人
改变其实也是门学问,也是需要学习的。
习而时学之
这一说法套用了《论语》中的话,乍一看,不合情理,仔细一品,却另有解读。
只有不断学习,练习,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求索,不断学习。
这也是我现在的状态,我希望这种状态一直保持下去。
活到老,学到老。
不断学,不断习。
学习不等于信息获取。
必须先重塑新学习观。
学习的目的是满足内在需要,它可能是解决问题、滋养好奇心,或是提高文化修养。
现在信息技术非常发达,获取信息非常方便,百度一下,马上知道。
但信息不等于知识,更不等于智慧。
我们现代人,更重要的是在广博的信息海洋中,如何发现其中的联系,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互联网的发展让信息获取更便捷,但信息获取只是学习的一环,从认知的角度看,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通俗地讲,你的学习效果不是靠你吃多少来衡量的,而是靠你的消化吸收,以及贮存的能量被合理运用来决定,致用类学习尤其如此。你应该带着问题去阅读,结合实际行动,观察结果去反思,这样的学习才会给你带来价值。
这段话,很好的解释了上面的观点。
任何改变都是可以找到具体行为的,也只有找到了具体的行为才能着手去做。一定要意识到,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实现改变,这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调节自己,不断重构设计。
这里运用了认识行为学的理念。
怎样才能知道我们在改变?从言语中可能听到,但不如从行动上去看到。
行为的改变,特别是持续行为的改变,更能表明心理的改变。
非对抗,意味着原来的二元对立消失,勤奋与懒惰,效率与拖延,好习惯与坏习惯,工作与生活,自律与短视、逃避、冲动,它们之间不再水火不容,而要和谐相处,改变的方式不再是加强一方,压制另一方,而是跳出原来的矛盾以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
这段话,对我也很有启发性,我们时常会陷入二元对立的视角去看待问题,非此即彼。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不可预知的问题,让我们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是要从不同视角考量,不断改变,不断修正,寻找第三种选择。
用利器撬动改变
当困难不是物品造成的,买多贵的也没用,便捷性和良好体验才是衡量产品的好指标。
俗话说,欲先工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一件事之前,是需要把工具准备好的。
合理的利用工具,会事半功倍。比如合理的时间管理APP。
但也不能把所有条件都归于物品上。关键还在于自己的改变意识和改变行为。
我曾有一段时间准备找一款最合适的时间管理APP,几乎试用了时下能找到的所有应用,但都觉得不顺手。
现在想通了,不在于在手机里安装多少APP,关键在于自己是怎么做的。
物品方便实用才是王道。
请把自己身上的鸡血排掉;
请把不切实际的期待去掉;
请分析改变的顾虑与困难;
请准备改变所需的物品;
请咨询与改变相关的专业人士;
请以试试看的心态尝试开始行动。
以试试看的心态寻求改变,并开始行动。
书中讲到一个女士想健身,先选择跑步,但北京的雾霾实在厉害;又改为游泳,但前后准备工作太繁琐;又改为家庭里跳健身操,既不受环境影响,又时间紧凑,才最终定下这种健身方式。
她的最终目的是健身,不断的变换方式,也是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这一目标的。
人都是在不断尝试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的。
改变的是行为,不变的是初心。
那些选择逃避问题的人,最后都成了问题。作为一个自律者,你所要接受的巨大挑战就是尽一切可能去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你把问题解决得有多好,决定了你的生活有多好。当你把问题视作一次提升自己的考验,并且制订计划采取行动,你就可以获得掌控感,这会让你的心情更好,更少有压力。
没有问题的生活,就像没有波澜的水一样,平淡无奇,看上去很平静,安生,但不能激起任何生活的浪花,不会留下任何美好的记忆。
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这时,如何看待,是一个很重要的态度。
把问题解决好了,就是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
我之前为了珍惜师生的情谊,提出接宏志班,这样的班级学生素质较高,不用怎么投入进行班级管理,暴露的问题较少,自己也乐得清闲。但这样问题少的班级,自己接触到真正的矛盾就少,解决问题的机会就少,自己处理班级事务的能力就不能很好的得到锻炼和提升。
这三年来我感觉自己的班级工作,并非完全是为了解决学生的问题,而有针对性的开展管理,倒是很多班级活动,是我出于尝试的目的,出于自我炫耀的目的,为了活动而活动作出来的。
直面问题,迎接挑战,采取行动,从而提升能力!
从自身角度是这样,从工作角度也是这样。
理想状态下,要解决一个Problem,必须先把problem界定清楚,一个定义良好的problem包括四个部分:现状(initia),目标(goal state),可能的操作、行动(operator),可能的限制、障碍、困难(restriction),四部分首字母缩写为“IGOR”。
“我有拖延症,怎么办?”这样的question被我称为“泛统”(泛泛,笼统)question,它不足以达到最基本的清晰明确。遇到这样的question,我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帮助求助者逐一明确IGOR。找我咨询的求助者常常会发现,我会较少地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大部分时候我都是在向他们提问,提问的目标就是为了帮助他们澄清自己的Problem,一旦界定完毕,他们自己往往会发现一些解决方案。
学会提出解决问题的问题,的确也是一个问题。
很多人只知道自己遇到了问题,却对问题没有深入的思考,就简单地把问题抛给了别人,认为自己无力、无法解决。
提出一个有启发性的问题,是一件很了不起的能力。
在听“得到”课程时,罗胖就经常在自己的讲座中,自己给自己提出一些看似幼稚、矛盾的问题,然后,通过探讨这些问题,找到一个全新的解释,给我们以启发。
很多班主任,在遇到班级问题时,也只是瞪着眼,看到问题的表面,没有细致思考,不能够深入地把问题细化,现状是什么?解决问题要达到怎样的目标?采取过什么行动?还有哪些困难?……统统没考虑,就一愁莫展地让人指点迷津。
problem 指困难问题,社会问题,数学问题,常与动词solve(解决)搭配。
question指提出并等待回答的询问、质问,常与动词answer(回答)搭配。
这是网友对这两个英语单词区别的解释。可见要解决问题,我们真正要找到的是problem 式问题,而非question式问题。
我们不想把问题永远留作问题,而想解决它。解决就需要细化为行动的动作,这样才能解决。
我追问的问题都是把问题的现状具体化、客观化、数量化,缺失了问题的澄清,我也只能和求助者说“加油”。这就像医生,中医的望闻问切,现代医学的各种化验和检查,都是为了把病人用语言描述的主观感觉变成客观事实,才好下判断。
如何细化问题,以上段落讲得很清楚:具体化、客观化、数量化,也就是变得可观、可控,以便于在改变时能看出变化来。
电影《让子弹飞》中黄四郎与汤师爷的对话就形象地阐释了具体化情景。
在清楚目标和现状后,你必须分析所有的限制。
限制有三种:可以克服的困难、自我的心理设限和无法逾越的客观限制。
前两种可以采取方法消除,最后一种必须学会接受。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并且学会分辨这两者。这是需要生活智慧的。
(改变)不是一个战胜自己的故事,这是一个让自己与生活握手言和、和谐相处的机会,我是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开始尝试改变的。
学会敬畏,学会谦卑,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万维钢老师说:人知道自己的无知,需要很高的智商。
而每每人们对自己智力、能力的预估,都是很高的。
而成熟的稻谷总是低着头的。
随手保持平衡
自律者总会努力让自己在各个方面保持平衡,他们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更会去丰富自己的头脑,他们把时间花在自己所热爱的工作上,同时,也会兼顾兴趣爱好,他们不但能照顾好家人,也能很好地维护朋友和伙伴关系。
我相信这样的人不是完人,他可以是日常身边的人,是一个极其自律的人。
在平衡轮理念下,做到各方面的平衡,的确需要考虑更多。
活得自在的人,并不是平衡的人,也许是一个自私的人。
而自律者却是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人。
块切得太大,仍然会难以行动。适中的大小最好。从事情角度看,切分出来的行动能够达成一个明确的结果;从时间角度看,切分出来的行动半小时以内就能搞定为宜。一个行动达成一个结果,行动后可以给自己带来成就感,并且能感到事情在向前进展,半小时以内的时间我们比较容易控制和把握,压力也不会太大,出现临时变化或突发干扰也不会很影响节奏。
这一做法是应对当下碎片化生活节奏的很好政策,主动适应碎片化的生活,让自己增加掌握感,达到自律的目的。
我们很多时候,总觉得没时间,在很多人眼里,所谓的时间,节奏至少是成晌、成小时的,但现在的生活又很难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一个电话,一条微信,一个通知就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节奏。
只有主动把自己的时间切片,让自己的做事,能够以更太碎小的状态,嵌入已碎片化的生活中,我们才能有所收获,才不会感觉失控,从而带来成就感。
通过切分和细化,你行动清单上的每一个行动都满足进入心流的条件。
通过切分,行动有了明确的目标结果,而且行动花费时间较短,完成后能够立刻有反馈。
通过细化,行动的过程了然于胸,制造了掌控感。
这些行动虽然不一定是你想去做的,你并不能从中得到正向的满足,但是尽快从清单上消除它们同样可以带来成就感,而清单上的行动是你已经决定采取行动并知道怎么做的,因此一定是力所能及的,这里唯一的挑战就是你能否快速开始并按期执行。
这段文字是对切分和细化行动作用的说明,是应对碎片生活的小确幸。
到目前为止你学到的九项技能,可以使你在极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游刃有余。
通过随手记你解放了大脑,全面管理了一切事项并且捕捉到了很多有价值的灵感。
通过清单你开始自律,开始对自己有要求。
通过切分和细化,你把清单上的粗糙想法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可预测的行动。
通过日清,你不会让事情堆积,也就不会允许自己拖延。
通过制造成就感的执行方式,你增强了完成清单上行动 的能力。
通过时间段划分,你可以做到利用最佳时间高效处理最合适的事情。
通过排程,你获得了对事情的掌握感。
这是对具体行动操作性的能力方式,值得借鉴使用。
自律者五大核心习惯:
保持健身与健康饮食;
滋养大脑;
保持平和的情绪状态;
维系高品质的人际关系;
发展高层次的兴趣爱好。
这也算是平衡生活、工作、个人、家庭的一个标准吧。
时常以此来检测一下自己,会让自己更有全面的成就感,幸福感。
打坐冥想是最佳的训练方法,呼吸练习则是最简单的入门方法。
很多场景下,很多作者都会提到冥想,看来,很多人都注意到在纷乱的当下社会,回归自我,回归身体的重要性。
纪元老师把自律分为了3个等级,分别是初级自律、中级自律以及高级自律。
初级的自律关注的是如何高效处理任务,执着于各类时间管理的工具。
中级的自律则聚焦于习惯的养成,他们会关注身体健康、滋养大脑、保持平和的情绪状态、维系高品质的人际关系、发展高层次的兴趣爱好。
而最高级的自律,则懂得充分发挥优势,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