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在厦门的金榜山下的一个小区内,一尊雕像傲然屹立。他身披战袍,仿佛仍在金戈铁马的战斗中,大有千夫不当之勇,来敌必杀之势。这个人便是抗英英雄陈化成。时年六十六岁,仍带领将士抗击英帝国主义的侵略。最后因寡不敌众,孤军奋战而壮烈殉国。
这场战斗发生在上海吴淞口,当时鸦片战争已经爆发。陈化成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江南提督,扼守长江水道。陈化成到任后,身先士卒,和将士们一起积极修复炮台,铸造新炮,训练水师,并沿海修建了很多的堡垒,以抵抗英军的进攻。他和大家同甘共苦,同吃同住,以身作则。他常对将士们说:“人莫不有一死,为国而死,死亦何妨?吾无畏死之心,则贼无不灭矣。”
1842年英国派遣一百多艘战舰,一万多人对吴淞口发动袭击。六十六岁的陈化成亲自登上西炮台指挥将士英勇还击,第一炮便击中敌舰,击毙敌人数名。士气大振。此时,东炮台守军不战而逃,致使东炮台失守。此时的西炮台收到两面夹击,腹背受敌,孤立无援。陈化成带领八十余名将士浴血奋战,伤亡很大。他依然亲自指挥开炮,最终寡不敌众,身中数弹,英勇殉国。
陈化成出生福建同安,行伍出身。因为生长在沿海,水性极好。二十二岁的陈化成为报效祖国加入清军水师。由于他作战英勇,头脑灵话,得到不断晋升,一路做到总兵。光绪十年(1830年),陈化成被提升为福建水师提督,驻守厦门,成为一品封疆大吏。当时鸦片走私非常猖獗,他率领水师认真巡查稽私,多次驱逐逼退前往我国滋扰的英国战舰。
陈化成为官清廉,以民族大义为重,拿自己的俸禄建立书院,编修地方书籍,注重发展教育。同时,他还非常关心士兵生活,修缮士兵住所。被当地百姓尊称陈老夫。
陈化成殉国十二天之后,他的遗体才被找到,人们从他的遗体里取出数十个弹片。为了躲避英军的追逐,他的部将将他的遗体藏在芦苇当中,后被嘉定县令派人收敛于嘉定武庙。当地百姓为他罢市哭奠,无不悲痛。同年九月,陈化成的遗体被运回了厦门,安葬在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上。
吴淞口失守后,英军占领了上海,攻陷了镇江,1842年8月4日攻陷南京。8月29日清政府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英国统领在进入上海后,还心有余悸地感叹:“如果中国有两个陈化成,我们会死无葬身之地。”
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一致对外,对来犯之敌“虽远必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