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个体的自我感完好无损,人就无法领悟实相。
若“我”的感觉根深蒂固,虔信就会减少,超然离执的力量就会减弱。
因为我执,家庭生活不会幸福,灵性生活也是失败的。
因为骄傲于“我”,包括成功、声誉和权力在内的一切都失去了。
因为这种傲慢,友谊破裂,亲情消失。因为这种对“我”的骄傲,自负在一个人的内心膨胀。
因为骄傲,心中疑惑重重,争执不断,与道相契带来的甘甜感流逝了。
听者问:“如何才能放弃这种‘我’和‘我的’的骄傲?
用领悟来放弃自我感。藉由成为梵而体验它。摆脱一切执著,就能达至安乐自足。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满足,在这种满足中,一个人虽在修行,但没有任何个体“我”的感觉。这样的人,才真的是宁静而有福的。
如果认为:“现在我已成为了梵,还有谁来修行呢?”并且在头脑中继续这样分别取舍,这只会产生更多的概念。
梵是观念见解达不到的,如果有人对梵有了什么见解,他会一直坚持这一观念。能认识到这点的人,在见到梵之后,就把对梵的见地抛弃,这才是真正的圣人。
当然,对于超越任何观念的“那个”,人们还是必须去加以思维,但是,人们不应该怀有任何有关个体的观点。
就这样,要把有个割裂个体之“我”的感受放下。
修行是身体的工作。既然人的真我绝不是身体,那么做一个“无做者”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只有把自己想象成是身体,才能说要放弃修行。既然不是身体,那何来要放弃修行这样的问题呢?
既没有修行,也没有身体。当一个人只是梵而不怀疑时,这就是虽在身体中却“无身”。
p14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