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祁山”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北伐曹魏的重要军事行动,但实际上诸葛亮从祁山出兵伐魏仅有两次,“六出祁山”的说法是《三国演义》的演绎,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以下是《三国演义》中六次相关行动的具体情况:
1. 第一次北伐:
前期胜利:诸葛亮采用声东击西之计,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诸葛亮还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
街亭之败:但因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在街亭要地未按要求当道下寨,而是屯兵山上,被魏将张郃击败,丢了街亭。街亭失守,导致蜀军陷入被动,诸葛亮失去了战略要地和进攻的有利形势,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2. 第二次北伐:
出兵时机: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再次出兵北伐。
进攻目标: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但攻打二十多天未破。
无奈撤军:魏的援军赶到,诸葛亮因粮草不济,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3. 第三次北伐:
作战行动: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
取得成果:打败魏援军,占据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
4. 第四次北伐:
战役胶着:建兴九年(231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
设计诱敌: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
被迫班师:后来刘禅听信诸葛亮早晚欲称帝的谣言,下旨令武侯退兵,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不过在归途中,蜀军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5. 第五次北伐:
长期作战准备:建兴十二年(234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
东吴配合失利: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
诸葛亮病逝: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6. 第六次北伐说法不准确:从历史记载和严谨的分析来看,诸葛亮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两次,所谓的第六次北伐其实并不准确,但在《三国演义》的叙事和民间传说中,将诸葛亮多次北伐的行动都归结为“六出祁山”,以突出诸葛亮为兴复汉室不懈努力、鞠躬尽瘁的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