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工”背后的心理学知识:课题分离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把每个人遇到的困扰,需要自己去负责、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定义为「课题」,在关系中一切纠葛的起源是,课题的混淆。
课题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我们获得幸福的能力。阿德勒提出我们每个人都有获得幸福的能力,但要获得幸福,首先要做的是:“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你自己的课题”。他认为最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方法是 :「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将是我们为解决问题迈出的第一步,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关系改变的契机。
二、什么是「课题分离」?如何界定?
课题分离是一种思维的转换,这种转换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谁痛苦,谁负责”。
负责什么?负责:思考、分析、决策、执行。
“谁痛苦,谁负责。”这句话听起来很轻松!但你会发现,生活中我们常常做不到。我们惯有的思维模式有两个误区:一是,我痛苦,他负责。二是,他痛苦,我负责。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把混淆的部分,分离开。
主要是包括两种转换类型:
A,从(课题混淆的)“我痛苦,他负责”转换为(课题分离的)“我痛苦,我负责”
B,从(课题混淆的)“他痛苦,我负责”转换为(课题分离的)“他痛苦,他负责”
三、解读“我痛苦,他要来负责”
“我痛苦,他要来负责”这种思维模式,其实出于人类的本能反应,在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都是从对方身上找原因:“我现在之所以这样,都是你造成的呀!”“我为什么生气,因为老公不靠谱啊!”“真倒霉,遇到这样的员工啊!”
认为我痛苦,都是对方造成的,所以对方要为我的痛苦负责。这些说法呢,听上去很解气,但是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啊。还会让我们长期陷入消极懈怠的情绪,认为只有对方做出改变了,才能消除我的痛苦,这就让我们自己,在关系当中变得被动了。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当我们把自己的「课题」抛给别人的时候,其实在处理关系问题时,是非常消极、被动、不作为的。
如果我们将「课题混淆」的思维模式,转化为「课题分离」的思维模式,会有什么不同呢?
更多内容查看:https://t.zsxq.com/B6AyJqv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