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专题精华私人收藏今日看点读书
为什么说这个“高级”的读书方法会让我们成为“低品质读书人”

为什么说这个“高级”的读书方法会让我们成为“低品质读书人”

作者: 乐之读 | 来源:发表于2017-10-01 20:24 被阅读3086次

-1-

对读书人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书的类目繁多,更新快。得益于先进的印刷技术和发达出版业,新书一批批地上架,老书一次次地再版。

找书的途径多。以往要找一本书,得跑个大老远,到图书馆或书店去碰运气,如今只要把书名往搜索引擎里一输,大多数的书都能找到。

读书的方式也更简单。实体书之外,还有手机、Kindle、iPad,可以满足各类场景下的各式需求。

图片来自于网络

然而,对读书人来说,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书似乎读了挺多,可似乎并没有产生期望的效果。

提起笔来想旁征博引, 却发现脑中空空,下笔无神。和朋友们聊天,看他人口若悬河,引经据典,自己却只能在旁附和叫好。其他读书人看上去都有着饱读诗书、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高雅气质,而镜子里的自己,仍旧懵懂迷茫——也不知道那些读过的书,都跑到哪儿去了。

于是,这个时代教别人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以前提到如何读书,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大抵都是文人作家谈论的话题,比如朱光潜、木心、胡适们。现如今,趁着“知识变现”的浪潮,教人读书也成了一门生意,一大群会读书的、不会读书的所谓“读书人”们,都蜂拥而上,各显神通,分享着五花八门的“读书方法”。


-2-

在这些读书方法里,有一个流行的“高级方法”,叫速读。这个方法的起源之一,是齐藤英治的《王者速读法》。许多知识管理大神关于速读的方法,都是从这本书“借鉴”的。

《王者速读法》 齐藤英治

这本书告诉我们,用30分钟读完一本书,足够了。具体方法网上随处可见,不赘述。

其核心观点是:“做书本的国王,让作者伺候自己,读书不必全读,只读其中对自己有用的部分即可。”

首先,这个方法的适用范围很窄。虚构类的文学、科幻、悬疑等等肯定是不适用的;非虚构类中的哲学、历史、科学等等同样不适用。有可能用的上的,仅限商业类书籍。“王者速读法”,名头够响亮,以为自己能当上国王,结果发现,其实就是个村长。

其次,只读了书的一部分,算不算是读了一本书?我刚买了一本《逻辑学导论》,挺厚的,75万字。我觉得其中“逻辑学的基本概念”是对我有用的部分,大概几千字,花了几分钟读完了,是不是可以说:“我今年读了1000本书,其中包括逻辑学导论这样的大部头”?

或者,我有些英文单词不认识,于是打开了《牛津大辞典》,查了十几个单词,都是“对自己有用的”,心满意足地合上书之后,是不是可以说:“我今年读了《牛津大辞典》,真是受益匪浅啊。”

还有种说法很有趣:“作者一定会把核心观点放在封面和封底,把那几个关键点看明白就够了。”

这个方法真是很棒,看来以后只需要去书店,拿着书翻翻封面和封底,就算读完了,不仅能省下买书的钱,还能一年读个几千本,吓死你们这些不会速读法的人。

估计得脸皮厚到一定程度,才可以这样大言不惭吧。


-3-

当然,读了几本书的问题,没那么重要。关键还得看速读的方法本身,是否靠谱。知识管理大神们告诉我们,速读法的价值,在于“用20%的时间,掌握书中80%的重点”。唔,看起来很美,不禁有点小激动呢。

但就我的经验来看,一般让人感到“有点小激动”的方法,就好比“股市神奇操盘法,抓涨停大牛股,亲测有效”一样,都需要先冷静地问一句:“你是不是在忽悠我?”

是不是忽悠,重点问题在于:我怎么知道我读的20%,是这本书最重要的80%?换言之,剩下的那80%,我连读都没读,我又怎么知道这些内容不是重点?

对这个问题,《王者速读法》当然是给出答案的。按作者的理论,商业类书籍,花5分钟浏览一遍目录、书首、书尾、黑体字、图表等,就可以知道重点所在。

不试不知道,我从书架里抓了几本书,立马尝试学以致用。

史蒂夫·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托马斯彼得斯的《追求卓越》,都是商业类书籍中的经典。

《金字塔原理》 芭芭拉·明托

书首、书尾,都是序言、致谢、附录之类的,参考价值不大;标粗的黑体字,没找到;图表,有的太多,有多太少。只能看目录了。

读完目录,问题来了——即使是带着目的来选择,我也挑不出其中重要的20%。

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我觉得七个习惯对我来说都是有价值的,都想读一遍,不管缺了哪一个习惯,都觉得不完整。比如《金字塔原理》,四大部分,表达、思考、解决问题、演示,四大逻辑一脉相承,相互联系,截取中间部分来读的话,就像是盲人摸象。比如《追求卓越》,无论是激励、文化、贴近客户还是自主创新,都是管理方法的一部分,对其中哪个更有兴趣,哪个更有价值?太难取舍了。

在速读法的想象里,书就好比烧鸡,有鸡头、鸡腿和鸡屁股,不同部位的价值有高低,把价值高又好吃的鸡腿挑出来,吃掉就完事。

可实际情况是,有一些书像是披萨,切成几块后,每块长得都差不多,如果把五分之一吃掉就喊饱,太浪费粮食了。还有一些书,像是法式大餐,菜是一道一道上的,前菜不吃完,大餐不上盘,你告诉服务员,我只吃主食,其它都别给我上……会不会被餐厅赶出去?


-4-

有人会解释了,即使对书中大部分章节都感兴趣,还是可以通过“跳读”的方法来速读。

细究的话,“跳读”所借助的一大利器,是标粗的黑体字。就好比学生时代在书本上划重点一样。我们希望商业类书籍的作者,都能老老实实把重点都划好,呈给我们这些“国王”。

很遗憾,我随机挑的这三本经典商业类书籍,作者都没有划重点。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史蒂夫·柯维

有些不那么经典的商业类书籍,比如《拆掉思维里的墙》,倒是划了重点的。我随机选了一个章节,挑了其中标注的重点来读。读起来是这样的:

“人们总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优秀是一套心智模式。”

“好坏心态的背后,是关于世界的不同假设而决定的。”

“数据是程序运算的结果,心态也是心智模式运算的结果。”

……

翻完这个章节,倒是挺快,只是这一遍读下来,简直就是鸡汤金句大合集,看着都有那么点道理,可是读完了整个章节,却连最基本的问题都没读到:这“心智模式”,到底是个什么鬼?

再者,对读者来说,千人千面,每个人关注的点或多或少都有不同,为什么作者标注的重点,就一定是我们每个人想读的重点?

再退一步来说,即使作者真的和读者心心相印,把所有重点都恰到好处地标注了出来,我们是否只读这些重点就可以了呢?

只有基于以下三大原则,这个答案才是肯定的。

1)作者提出的观点都很容易理解,不需要通过解释或说明来辅助读者理解。

2)作者提出的观点全都是正确的,读者需无条件认可,无需做任何鉴别和筛选。

3)作者给出的答案都是直白明确的,读者不需要思考具体应该怎么做,只要照本宣科直接去做即可。

支持速读方法的人,大多会殊途同归,认同这三大原则。

为什么需要这三条原则?同样的问题是,为什么作者出书,需要写那么一大堆,而不是只罗列重要观点?难道只是为了凑字数,能出版?

原因在于,书里的“非重点”部分,是对“重点”的解释、细化、分析和论证。书的观点之所以成立,是要靠论据来支撑的,也是要靠逻辑来检验的。“重点”是骨架,“非重点”是血肉,把“非重点”全部跳过不读,就好比只剩骨架的木乃伊,还算是人吗?

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17和18页是对七个习惯定义和架构的汇总,读完之后,我知道了这七个习惯分别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然后,按速读的方法,就可以编造几个朋友的故事写一篇书评了,也可以画个思维导图作为输出了。但是,为什么是这七个习惯,而不是其它?这七个习惯是否对所有人都普适,还是只对特定人群?这七个习惯的涵义是否只是字面上的意思,还是有具体适用的情境?论据是否能支撑论点?具体该怎么去做才能向这七个习惯靠拢?

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到后面的章节里,通过细节来思考和回答。用30分钟速读法,很难有答案。匆匆读完后,你可以在朋友圈晒“刚刚半小时又读完一本书”,也可以在和别人聊天时提起这七个习惯。但当别人多问几句类似“为什么是这七个习惯”的问题时,你就会陷入一脸懵逼状,只能尴尬地回答对方:“那些都不重要啦……”


-5-

很多人读书的问题,并不在于读的书“数量”少,而在于真正从书里理解的内容少。本来慢慢读都读不太懂,这一提起速来,能读懂的就更少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

对信息的消化吸收,靠的是思考,是分析,是深入的理解,然后才是应用,速读和这个过程,恰好是南辕北辙。

碎片化的时代,信息量大,节奏快,功利性强,很多人想抄捷径,跳过中间的部分,直接找到答案。速读法迎合了这类功利的心态,却把一些读者慢慢引上了“低品质读书人”的歧途。

写到这儿,“低品质读书人”的形象特点已经呼之欲出了——

不求甚解,不爱深究。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只知道字词的表义,不知道字词的涵义。

只能阅读文本,无法解读文本。

只能全盘接受,无法筛选鉴别。

只能罗列观点,不会逻辑推理。

只会搬运,不会创造。

学了一堆道理,没学到什么知识。

你希望成为这样的读书人吗?


文 | 乐之读 | 简书签约作者

关于转载问题:请统一简信联系我的经纪人圆十二

相关文章

  • 为什么说这个“高级”的读书方法会让我们成为“低品质读书人”

    -1- 对读书人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书的类目繁多,更新快。得益于先进的印刷技术和发达出版业,新书一批批地上...

  • 挑选人生好书,这样淘就对了!

    成为职业读书人之前,先成为读书人。 只有保有爱读书的初心才能真正走上读书人之路。 切格瓦拉说:“让我们忠于理想,让...

  • 读书使人明智

    这应该是一个读书人的最终目的,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当然是因为读书使我们明智,让我们懂得更多的道理。 我们需要成为一个...

  • 从怀疑到相信,从知道到行动,皆因

    你希望一个小时高效读完一本书吗? 你希望从一个读书小白到职业读书人,甚至是成为更高级的知识产品经理吗? ...

  • 读书和吃饭为什么?

    读书到底为了什么,是很多读书人和不读书人都有过的疑惑。 在古代,读书人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说...

  • 写作训练 14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对比写作这个大泥潭,卖菜简直是一汪清水。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说:“读书人,不能算窃。”那读书人的买卖,也算不上买卖。卖...

  • 读书

    读书人是幸福人,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通过文字流传,读书人就拥有了另外一个富足的精神世界。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做学问...

  • 长相思

    故事开头就是有个读书人被这个取名为椒树的赞助读书,读书人看感动,说他日共富贵。 椒树谢曰:所以重君者,怪姊妹惟识富...

  • 春夜杂感

    春夜杂感 文∕一笑东方 我们常常觉得中国人一方面羡慕读书人,另一方面鄙夷读书人。 我们鼓励自己孩子的...

  • 读书你有没有读变现

    研究一个行业,变成这个行业专家,实现变现 如何变现 成为职业读书人,(每年50万收入) 产品经理人(成为大IP) ...

网友评论

  • 7f9431cf07c7:读完乐之读乐兄此文,深以为意。读书求的是理解并内化,输出于育己与育人。所谓“高效”,然则心底不过是要跟别人说我一年读了多少本书这种优越感。我自己的经验,去年读了10个月40本书,每天还做笔记,都觉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难以融会贯通,更别说运用于心了,只是偶尔碰到某个点上,觉得书中道理释怀,已经觉得颇有收获了。乐兄观点独到,文笔精要,吾甚喜之。谢谢分享
    乐之读:@要有光9527 谢谢评论:clap:
  • 丁恩翼:一年五十二个星期,读二十到四十本书是比较适宜的,太少了智识会受影响,太多了就会耽误做其它事情。
  • 徒忧子:谁提倡快速阅读的,我们就用他提倡的方法去读他的文章!🤓🤓🤓🤓
    徒忧子:@乐之读 其实我从来没有认真看过那类文章,纯粹是浪费生命😄😄😄😄。
    乐之读:@廖树锋 他们不在乎啊,因为他们的文章本来就大多是废话
  • 兔糖在伦敦:很有道理!
  • aaashero峥峥:对于我这种蜗牛速度的读书方式,看到这样的文章很是宽慰啊😂
    我觉得有些好书,书里的“废话”是很重要的,因为那些“废话”都是在强化本书某一观念概念或理论,只有读了那些废话才能理解透彻,消化为己用。对于我这种严重记性差的人,唯一能证明看过某本书的方法就是把它的理论或思路用出来,因为书里的原话或者情节我是根本记不住的😅
    乐之读:@aaashero峥峥 就是这个道理
  • 林夏公子:很多读书会可以改名“读书教”了,俨然一个教派,还那么义正言辞
  • 唐瞬:怼书,怼得有理!怒赞!
    乐之读:@唐瞬 唐大好久不见:clap:
  • 修身正心:你第4节,你所描述的问题,第一抽样样本太窄,不说明任何问题。第二,我看过追求卓越,全书不分重点章节,但是每个章节关键的话不过三五句。总分总的写法,是死的的,论点论据的写法也是死的,论据有必要细看吗?下车了,一会说
    修身正心: @修身正心 你说的这几本商业书,论据是事例,扫一眼就完事的,和理科的证明完全是两回事。
    乐之读:@修身正心 原来你看书不用看论据的?你一理科生看结果不看证明过程的?文中说了三原则,适合你们这些不用看论据的人
  • 修身正心:我觉得你是一个文科生,咋那么死板呢。。。
    乐之读:@修身正心 文中不是已经仔细分析了场合的适用性了么?不然我写那么长一篇文章干嘛呢
    修身正心: @修身正心 那没必要否定这个读法,只是适用的场合不同而已。
    乐之读:@修身正心 我是理科生,而且并没有死板
  • 木垛垛:记得小时候看书很快,刷刷一下子一本书就看完了。现在反而看书变慢了,有时还会一个章节翻来覆去看。也曾动过学习速读的方法的念头。后来发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以为自己能当上国王,结果发现,其实就是个村长”这个总结真好。
    乐之读:@木垛垛 :beers::beers:
  • 灰索:逻辑性很强,分析到位!
  • 发发执笔:难得在简书听到这样清醒理智的声音,感谢您,虽然是近期才关注到您,但很期待您的更新,有些文章我反复读过多次。
    乐之读:@方方芳芳 谢谢关注
  • 倒立的笔杆:想提升自己关键不在于读书多少,以读书多少来判断牛不牛逼是不到位的,始终与关键点隔了一层,读书是形式而非结果
  • 芬罗艺术涂料:言之有物,好文!
  • 江北客:提前预祝乐兄中秋快乐,合家欢乐!
    大约十七年前,在一位公司高层管理者的培训演讲中第一次听到了《高效能人士的七项习惯》,知道了什么是要事第一,大约十年前,在巴黎和他在一个桌子上吃饭,他已是两鬓斑白,满头白发。高处不胜寒,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究竟什么才是要事第一呢?相信智慧如乐兄,一定已有定解在胸🙏
    乐之读:@江北客 也祝老老头中秋快乐!
    乐之读:@江北客 不敢不敢。作为佛教徒,肯定是认可佛教的第一要事了,“为利众生愿成佛”
  • 虚室生白Rio:等了一半个月,您终于更新了,边读边点头,期待您更多的深度文章😬
    虚室生白Rio:@腾鱼跃鲤Rio 关键是质量,加油
    乐之读:@腾鱼跃鲤Rio 更新确实比较慢…惭愧啊
  • 古今之变:支持观点,读书思考输出。
  • 出门往左:一直很难理解各种读书方式,也是因为看了几本书却没有实质的感受,怀疑是读的书不对,还是读的方法不对。
    也曾苦恼别人如何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的书本知识,也许不适合我这种龟速读书的人。
    乐之读:@出门往左 不一定,就像推崇各种炒股方法的人,很多都是自己亏了钱,只是靠卖方法赚钱
    出门往左: @乐之读 只是觉得既然有人能推崇这种方法,按照逻辑应该是有了收获,反观自己收获甚少。
    乐之读:@出门往左 别人在短时间内是“真的获得大量的书本知识”,还是只是“他们说他们自己获得大量的书本知识”,这个得分辨清楚
  • 小兄弟:太对了
  • HanneZhang:读书,还是慢慢来比较快。
  • 蕪圜楼主:速读,速读,我一直认为读书是一种慢节奏的生活,形如写信!
  • 檀叔:从文章看出作者很会装~读几本书根本不需要去“说”。观点不能接受的再去读一读不行?能接受的不需要再去看细化。
    乐之读:@檀叔 你的角度很特别
  • 羽商三少:图表,有的太多,有多太少。只能看目录了。
    错了,改一下。有的太少。
    乐之读:@羽商三少 谢谢
  • 1dent1ty:http://www.jianshu.com/p/96e3a3d8f31c
    昨天我写了一个故事文,也影射了这个问题。
    乐之读:@1dent1ty :+1:
  • 二次元女孩:还真有这么一回事,看的书多了,懂的道理也多了,真正实践的没有,都是夸夸其谈而已
  • gogogo666:你喜欢钻牛角尖
    乐之读:@gogogo666 呵呵,你真以为他们是“不求甚解”?你觉得他们的学问才华,是从速读来的?
    gogogo666: @乐之读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这两个人你怎么看
    乐之读:@gogogo666 请仔细读文中实例
  • 秀燕:写的真不错 读书看目的,装也是一种目的
  • 0a46a0f36b49:what can we do
    乐之读:@pkfjjfkp read slowly and deeply
  • 368ba5887e60:我看书就特别慢,像我有些同学看纸质书或者电子书超级快。😂感觉还是细细的慢慢看比较好。
  • Nothing_F:走心的经验之谈👍
  • 恺然:乐兄之文,深表认同。似彭小六,弗兰克之流的所谓速读法,只能算翻书,或者叫做查字典,便是地摊上买本故事会,也不能像他们那样只看开头和结尾。
  • 蓝小白Joyce:说的对,我也有这个疑问

本文标题:为什么说这个“高级”的读书方法会让我们成为“低品质读书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vaextx.html